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铸造及其启示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铸造及其启示
冯其海 胡耀忠 刘 焱
冯其海 胡耀忠 刘 焱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正式转发蒋介石的电报,明确宣布“鄂皖边区高敬亭部”、“湘鄂赣边区傅秋涛部”、“粤赣边区项英部”、“浙闽边区刘英部”、“闽西张鼎丞部”,均“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后来,10月12日这一天就成为新四军的建军节。新四军成立后,广大指战员以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以高度的爱国精神、无畏的牺牲精神、能动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求实精神、不屈的拼搏精神,铸造、丰富并发展了铁军精神。
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一)铁军精神的由来:“独立团”时期的早期铁军精神
1926年5月1日,叶挺独立团奉命为北伐先遣队,由肇庆出发,开赴湘南前线,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仗。关于“铁军”的由来,第四军第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有如下记述:“独立团8月27日攻破幸汀泪桥后,又继续追击,占领咸宁城。当地人民看到天险汀酒桥被攻破,看到独立团在敌人猛烈火力射击下,勇往直前,冲过被大水淹没的漫长的完全暴露的铁路线和铁路桥,打垮了敌人,占领了咸宁城,很为惊奇。8月30日独立团冲上印斗山,又冲过铁路桥,占领了贺胜桥,杀得敌人死伤遍地,吴佩孚落荒而逃,对此,当地人民更为惊奇。8月30日,独立团驻在贺胜桥以北的几个村子里,当地人民又从随独立团的广东、湖南等地的民夫中,得知独立团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保护工农利益,帮助工农运动,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以及在禄田、醺陵、平江、中伙铺、汀泪桥等战斗中英勇善战的事迹。因此,当地人民看到独立团的人就叫‘铁军',这是独立团被称为‘铁军'的开端。9月5日攻破武昌城,第1营留下攻城,曹渊同志等英勇牺牲情况的传扬,10月10日攻破武昌城,独立团勇敢战斗和秋毫无犯作风的传播,更使独立团的‘铁军'美名在广大人民中和国民革命军中普遍传开了。”(《周士第回忆录》)从周士第的这段记述和当时独立团在北伐前后的作战情况看,听党指挥、勇敢善战、攻无不克、秋毫无犯、人民的军队等是早期铁军精神的内涵。
(二)新四军对铁军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之前,北伐名将叶挺表示愿意领导这支军队,并提议改编后的番号称“新编第四军”,意在继承、发扬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攻无不克的“铁军”传统。因此,“铁军”不仅是新四军的别称,更是对新四军战斗作风的赞誉。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都是特定时期环境熏染、军事实践锤炼、军事人物影响的结果。与抗战时期其他地区相比,与“独立团”时期以攻无不克为主的铁军精神相比,在战斗精神、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等方面,新四军并无太大差别。但在环境、军事实践和军事人物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四军铁军精神。
在环境、军事实践方面。新四军活动的华中地区与八路军活动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华北多山少水,华中多平原水网;华北经济比较落后,华中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华北虽有敌伪顽我之间的三角斗争,但由于国民党顽军在华中的势力较多,加之汪伪首都设在南京,因此,华中敌伪顽我之间的三角斗争更复杂更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必须创造一些顺天时、应地利的新的作战形式和斗争方法,如梅花战术等。
在军事人物方面。新四军领导人的精神和独特的风格,对铁军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叶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任军长;陈毅,三进泰州不战而屈人之兵;粟裕奇智多谋,百战百胜;罗炳辉,梅花战术,驰骋江淮;克诚,挥戈南下,增援华中;彭雪枫,文武双全,血洒疆场;张爱萍,洪泽湖畔,统战神威;李先念,孤悬敌后,开辟鄂豫;谭震林,血战繁昌,千里乔装,打入敌人的心脏。新四军前辈们的这种精神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四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源泉。
在此基础上,在长时期的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战术、军事思维、指挥风格和思维方式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并丰富发展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四军铁军精神。
(三)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
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新四军领导人和军地学术界学者都有过集中的论述:张震将军认为:“新四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铁军”精神是新四军战士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铁军”精神还是五湖四海、求贤似渴的团结战斗精神;“铁军”精神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周克玉将军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培育出铁军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用忠诚和热血锻造、丰富和发展了的铁军精神;是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
学者刘以顺认为:新四军铁军精神是,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
以上论述,科学、集中、全面地概括了新四军铁军精神,观点基本一致,客观地反映了新四军的军魂意识、爱国精神,战略战术、战斗精神、战斗思维,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实践及根据地建设实践。
二、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铸造
新四军在八年抗战过程中,先后面临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如不适应华中敌后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密集的水网;在皖南事变之前,政治工作的地位一度有所削弱,影响了战斗力;干部缺乏,人才缺乏;下级军事干部、政治干部的带兵能力、战斗素养不高;环境高度复杂,一度面临困境,等等。新四军广大指战员,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八年的军事实践中,铸造、丰富、发展了铁军精神。
(一)进行“铁的党军”建设,坚定跟党举旗的信念
第一,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工作机关。新四军建军初期,由于受国民党束缚,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由军事副职代行政治委员职权,使政治委员公开地位降低,影响了政治工作的开展。重建军部后,团以上各级都正式任命了政治委员,在部队中进行了政治委员制度的教育。重申政治机关是军队实施领导的机关,与军事指挥机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纠正各种不重视政治机关的倾向。要求各级政治机关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共产党的路线、政策和上级命令的贯彻执行,保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团结友军、瓦解敌军,保证部队的巩固和战斗的胜利。
第二,加强新四军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新军部成立后,中共党员和党支部在连队公开了,并积极发展新党员,主力部队中党员数通常占全体人数的40%以上。加强了党支部建设,强调发挥党支部的领导和保证作用,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
第三,加强政治教育和党军建设教育。重点是教育干部,改变手部教育落后于战士教育的现象。在“政治工作面对连队,党的工作面对支部”的口号下,加强了连队建设。各部队都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编印了教材。
第四,实行统一的编制、统一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重建军部后,按编制任命了各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师、旅两级均建立了主力团,团建立了主力营、连。部队按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编制,并保持相对稳定。在人员分配上减少机关、后方人员,充实战斗连队。加强了行政管理工作,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对部队加强了纪律教育,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纠正纪律松弛、对上级命令不坚决执行的现象。
“铁的党军”建设,从制度、纪律、教育、组织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建设,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了跟党举旗的信念,是新四军铁军精神形成的最为核心的一环。
(二)创办军校,培养、锤炼、强化新四军铁军精神
军事院校的知识技能教育、军事训练和纪律制度分别起着培养、锤炼、强化军人精神的作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面临干部缺乏、根据地扩大、素质提高等新的问题和新的形势。为此,新四军在各地、各支队、各师、各区创办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抗大”分校,很好地解决了干部缺乏问题,同时,也锻造了新四军铁军精神。
1、新四军军校创办的基本情况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12月,筹建了新四军教导队。
1938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教导队改为新四军教导总队。这是一所实际的抗大分校。
自此之后,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及其所属各部队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先后创办过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6个分校。它们是:1940年3月第6支队在豫皖苏地区成立的抗大第四分校,1940年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地区成立的抗大第五分校,1941年5月第2师在淮南地区成立的抗大第八分校,1942年2月第5师在豫鄂边区成立的抗大第十分校,1942年5月第1师在苏中地区成立的抗大第九分校,以及1945年4月第7师在皖中、地区成立的抗大第十分校,1942年初以抗大五分校的主要部分为基础,在苏北地区成立抗大华中总分校(由军部直接领导,其余部分仍沿用第五分校校名,仍归新四军第三师建制)。
新四军各师办的抗大分校,以四分校历时最久。它于1940年3月18日建校,校长由新四军第6支队的彭雪枫兼任。彭雪枫于1944年9月11日牺牲后,改由第4师师长张爱萍兼任校长。1945年3月24日,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抗战胜利后停办。
八分校的前身是1941年2月成立的新四军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它由原江北军政干校并入抗大五分校时留在淮南地区的1个大队扩编组成。张云逸副军长兼任校长,第2师罗炳辉副师长兼任副校长。
九分校是在抗大苏中大队的基础上扩建的。1942年5月正式成立九分校,粟裕兼任校长和政委。
十分校于1942年2月建校。李先念任校长兼政委,该校于1945年9月停办。
2、军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新四军各“抗大”分校的办学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校风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原则“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中国化、大众化”、“革命的批判的原则”。
军事教育是学校的主课。军事理论教育,主要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在论持久且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战术基础知识,主要讲授步兵战术及相应的军事基础知识,如:武器(枪炮、手榴弹、地雷等)的构造、性能、使用和保护;射击、投弹、刺杀、行军转移、宿营布哨、侦察敌情、近战、夜战、麻雀战等。进攻战斗的攻击掩护、炸稠堡、冲锋突破敌阵、巷战、村落战等;防御战中的挖战壕、修工事(确堡)、布鹿砦、埋地雷、狙击等;遭遇战中掩护、突围等;在掌握军事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组织学员们指挥班、排、连、营的进攻演习。
军校教育,“要一面教学,一面准备战斗”。要教战结合。强调要用毛主席的著作武装学员们的头脑,把他们培养成一一“政治的军事家”,“军事的政治家”和“军政双全的革命家”。
在新四军教导总队、抗大五分校和华中总分校以及华中各分校存在的近8年中,为新四军和华中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训练了2.8万多名军政干部,其中大部分是新参军的知识青年。经过教导总队和抗大分校的培养,锤炼、强化了新四军铁军精神,无论新老干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加强了新四军各部队的战斗力。
(三)加强人才和文化建设,陶冶新四军铁军精神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文化和人才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化和人才建设对一种精神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新四军人才和文化建设,独具特色,成绩斐然。新四军人才套萃,提升并凝聚了新四军的精神素质;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坚定了信念,鼓舞了士气,陶冶了精神;人才和文化建设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良好的环境,起着陶冶、提升精神素质的作用。
1、人才建设
“尽收勇士归磨下,压倒倭儿入笼中”,这是1941年朱老总赠给陈毅同志的诗句。盐城时期,各方名流云集,如彭康、孙冶方、吕振羽、张劲夫、薛暮桥、钱俊瑞、范长江、邹韬奋、骆耕漠、阿英、贺绿汀等。各师各根据地也都聚集了不少文化人才。有不少是文化界青年骨干分子,如李一氓、朱克靖、钱俊瑞、朱镜我、林植夫、冯定、彭柏山、谢云晖、陈同生、扬帆、白丁、吴强、任光、蒲风、胡考、黄诚、陈超环、陈其伍、吴宪、姚力、杨凯等同志。“新四军的文化水准比较中国其它部队已高得多。”据1师1941年10月统汁,营职以下干部60%是20至25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连队指导员中,80%至90%是青年学生出身。
2、文化建设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报纸有六七十种,期刊有30多种,画报有近20种。其中,新四军报刊可以皖南事变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38年4月进驻安徽后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创办的报刊主要有:1938年5月1日由新四军政治部在皖南泾县云岭创办,后由周恩来题写报头的《抗敌报》;1938年9月29日由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队)在河南确山竹沟创办,彭雪枫为创始人的《拂晓报》;以新四军政治部创办的《抗敌》杂志、《抗敌画报》;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名义创刊、实际为中原局机关报的《抗敌报(江北版)》;新四军第1支队创办的《战士报》;第2支队创办的《火线报》等。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抗敌报》恢复出刊;《拂晓报》不久后分别出部队版和地方版。此外,新四军政治部创办《敌国汇报》旬刊,司令部主办《军事建设》刊物
新四军新改编的7个师及所属各旅基本上也都办有报纸,如第1师第2旅办有《斗争报》,第3旅办有《先进报》,第2师第2旅办有《抗战报》,第3师办有《先锋》杂志、第7旅办有《前线报》,第4师第11旅办有《前锋报》、第12旅办有《前进报》,第5师办有《挺进报》,第6师第18旅办有《前哨报》,第7师办有《战斗报》、《武装报》等。(《新四军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7-563页。)
当年的军部云岭,到处嘹亮着抗日救亡歌曲,抗日宣传画、墙报、标语等随处可见,文艺晚会、讲演会、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卫训班、速记班、干训班等培训班办得热火朝天;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战斗生活,这里的一切强烈地吸引人,感染人,塑造人,锤炼人!
新四军的人才和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了正确的政治导向,起到了凝聚军心、唤起民众抗战热情的积极作用,陶冶了新四军铁军精神。
三、新四军铁军精神形成的启示
新四军在发展的十余年过程中,铸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回顾这一历史,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对全军全民的战斗精神培育,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跟党举旗,听党指挥”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核心
在华中敌后新四军中进行“铁的党军”建设,对于保证共产党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的贯彻执行,维护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和严格部队的纪律;对于加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密切上下关系、官兵关系、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对于纯洁内部、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以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铁的党军”建设坚定了“跟党举旗,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核心,也是新四军战斗力的源泉所在。
(二)精神源于实践,必须教战结合,才能培养军队的战斗精神
新四军军校教育对于今天的军队战斗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
在教学计划时间安排上,军事队以2/3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1/3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政治队、女生队、地方干部队以1/3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2/3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了从实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教战结合、教练结合和少而精的原则。在军事教育时间分配上,用1/3的时间学习军事理论,用2/3的时间进行野外演练。(抗大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强调军队干部都应懂得军事,军队政治工作干部首先自己要学好军事,成为内行,出校后才能领导部队进行有效的军事训练,才能打胜仗。
在军事教学中,结合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江淮平原的地形特点以及新四军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实际经验教训给以进一步提高,列入训练计划,遵照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精神。各部队都要着重学习平原游击战,水网、高苗游击战,近战和夜战。
(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源泉
军队爱民如父母,人民就把新四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积极参军参战。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源泉。“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是当时的华中民谣。当时,仅铜陵县就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铁军是人民的军队,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新四军必须在人民群众中,通过战争实践发展壮大;新四军必须争取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赤诚团结,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四)加强文化环境建设,陶冶、涵养战斗精神
严肃的军事生活和严整环境,斗志昂扬的文化环境是战斗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新四军的人才和文化建设,新四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战斗生活,强烈地吸引人,感染人,塑造人,锤炼人,对铁军精神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大力加强以陶冶军人情操、培养军人性格气质、养成军人战斗作风为目标的文化环境建设,陶冶军人战斗精神。
(作者简介:冯其海,空军勤务学院副教授;刘焱,空军勤务学院副教授;胡耀忠,空军勤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