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刘晓滇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北上的部队与八路军南下的部队在苏北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移驻苏北,从而开辟了在整个华中抗战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总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10万的苏北抗日根据地。随着新四军新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在盐城建立,新四军军分会、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等一系列机构在盐城也相继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使得苏北解放区在全国的名气大振,成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由于苏北地处华中敌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方面是日寇和伪军对我华中局和新四军频繁的重兵压境扫荡,一方面又是国民党顽固派专事反共摩擦的不断,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苏北敌后抗战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建设一个与国民党腐败政府的统治截然不同的清正廉明的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一个让老百姓真正拥戴和信任我们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是摆在我苏北党政军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和华中局的领导始终牢记我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认识到的一丝一毫的腐败现象都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违背,一丁一点的贪腐行为都会影响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精神,牢记“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始终把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因此,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的倡导并支持下,一个具有盐阜乡土特点和抗战特色的多层次、多范围、多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得以在苏北抗日根据地蓬蓬勃勃的开展开来。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作为抗日廉政文化的宣传,就以它颇具特色的独特方式和作用,影响着整个苏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抗日廉政建设,成为践行廉政文化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文化的宣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使廉政文化建设在新四军和苏北根据地形成强大生命力
    1941年1月,于苏北盐城重建的新四军新军部,对军队实行了统一的领导与指挥。相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新四军是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它十分富有朝气,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事物。但是,由于受国民党旧政权的影响和沾染上来自底层的社会群众的不良习气,新四军内部也滋生出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为此,中共中央和新四军的高层领导高瞻远瞩,提出了廉政建设的设想,并扎扎实实地在苏北根据地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宣传工作。
     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因离不开苏北盐阜区这片故乡热土;离不开团结和调动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战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因此,其廉政文化建设宣传的载体及形式就表现出二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就是非常贴近群众。廉政文化宣传的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载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突出了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提高群众的目的。因而做到了因地制宜,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
    如利用苏北地区有很大生命力的淮剧为宣传载体,创作一系列反映廉政建设内容的短剧,其剧情通俗易懂,加上的曲调质朴厚实群众熟悉,利用多种场合进行演出,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有力的宣传并扩大了廉政建设影响的力度。如阜宁文工团排演了由黄其明创作的反映盐阜区减租减息为主题的淮剧《照减不误》;有宣传保持革命警惕,谨防糖衣炮弹的淮剧“陷入圈套》和教育干部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的新编历史剧《李闯王》、《九宫山》等。
    此外,还有更具有苏北农村特色的廉政建设的宣传载体“墙头诗”。“墙头诗”不拘条件,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有墙就有诗。其作者多采用民歌民谣的风格来创作,内容短小精悍、直接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如林山创作的墙头诗“下种要下好种子,选举要选好代表,下种之后要拔草,选举之后要检举,除草要除的干净,检举要毫不留情”(《民选》)等。尽管囿于战争环境以及根据地的文化基础,反映苏北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精品”的墙头诗还不是很多,但这不影响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具有乡土味的廉政文化宣传形式,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第二个特点就是离不开抗战这样一个特殊环境,始终充满了激昂的号召性和战斗性。由于中国抗战的持续进行,日伪军对我苏北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而导致抗日根据地的不稳定性,人员的流动和转移较大,日伪扫荡与我们反扫荡之间的战争间隙短,因此,苏北根据地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上以“短、平、快”为特点,在短时间内,创作短剧、短文、短诗等短的作品,突出了因时制宜,较快地形成了廉政建设宣传的这样一个氛围,以达到一个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宣传理念。
    如吴诚的文学作品《选好人民代表》;墙头诗“好铁要打钉,好汉要当兵,大家参加新四军,赶走鬼子享太平”;有新四军文化人在1941年春节为盐阜区老百姓家写的新春对联“忠烈延世泽;义勇振家声”、“忠诚门第千古美;烈士家庭百世芳”等;有新四军的音乐工作者谱写并在根据地传唱反映抗战的歌曲《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大刀歌》,《送郎参军》等;有军队文工团在根据地为群众演出的《宁死不屈》、《汉奸的下场》、《运河边上》等各类反映坚持抗战奋勇杀敌的剧作等等,这些宣传有力配合了抗日民主政权廉洁执政和坚持抗战的精神。
    二、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文化的宣传,多层次、全方位丰富和发展了廉政文化,在苏北根据地形成了浓重的廉政文化氛围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可谓多层次、全方位,领导重视,全民参加,在盐阜根据地形成了强有力的廉政文化氛围。其宣传内容覆盖最广、宣传形式最为普及的载体主要有文学(包括小说、特写),诗歌(包括儿童诗歌、春联及墙头诗),美术(包括木刻版画、漫画、画报),戏剧、音乐及群众文艺,发行的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的书籍及普及读物等。这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载体的内容中,有不少作品振聋发聩,影响极大,在根据地党政军民中形成强烈的反映,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党政军廉政建设的蓬勃开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1、以史为鉴的历史大剧《李闯王》的创作演出
    1942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阿英同志来到盐城,在他主编的《新知识》杂志上,写了不少有关歌颂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和批判失节腐败的文章,如“盐阜民族英雄传”、“节气与皇冠”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建议下,他倾注精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创作了五幕历史悲剧《李闯王》。在该剧的创作中,阿英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的态度,辩证的观点,求实的作风认真地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逐个考证、研究和分析,反复进行艺术构思,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一步一步揭示了农民革命消极因素的局限性以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全剧完成后,他又亲自帮助三师八旅文工队排练并在根据地广为演出。该剧艺术地展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闯王)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兴衰、成败的史实,揭示了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该剧以史为鉴,教育广大部队指战员和地方干部,在革命胜利取得政权的条件下,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应当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警惕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在该剧第四幕闯王兵败如山倒的路上——闯王行宫里,作家写出头脑清醒的李岩对牛金星讲的一段入木三分的话:岩:(愤慨地)……进入北京之后,大家就像疯狂了一样,你以“元勋”自居,他以“功臣”自豪,走起路来高上几尺,贪污腐化,奸欺勒索,无所不为。人人自满,个个自得,什么军纪,什么边防,什么百姓,全都抛到九霄之外,以至于不到一个月的日子,弄得怨声载道, 民心尽失,以至我军所到处,人民不但不再给便利,帮助阻碍敌人,反而逃散一空,……从山海关起,这一连串的军事失败是很明白的,不完全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北京一个月的暴行,早就种下了恶果。(顿)毁灭我们的不是吴三桂!不是鞑子兵!主要都是你们这些“元勋”,这些“功臣”,自以为劳苦功高的“英雄好汉”。这段话,不仅当时尤如“暮鼓”、“晨钟”,敲响耳际,现在听来也振聋发聩,对我们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是一个有力的警醒。该剧演出后产生的强烈震动效应,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开展的整风学习活动。那时苏北广大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对李自成、李岩、刘宗敏、牛金星等剧中人物有着深刻印象,谁要是有骄傲自满情绪,谁就会被告诫“要记住李闯王的教训!”或者被指责“你有点像刘宗敏了!”不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整风中,自觉以《李》剧为镜子,对照清理骄傲自满思想,以达防微杜渐的目的,有力宣传和弘扬了廉政建设的思想和文化。
    2、讲廉政、促抗战,诗文翰墨同结缘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盐阜这方热土战斗和生活过,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廉政建设的实践和新四军的英勇壮举,为一大批汇聚在盐城的作家报人、文艺工作者、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廉政宣传教育最鲜明生动的素材,它们结缘同声,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鼓与呼”
    如由陈毅带头倡议并主持,在苏北阜宁陈集乡成立了一个汇集文化名人的“文化村”,并在“文化村”成立了一个把盐阜地方的社会名流、开明地主绅士团结到文化统一战线中来而成立的以古典诗词会友和交往为活动内容的《湖海艺文社》。盐阜区开明地主绅士、资本家、旧时官僚、国民党县区党部中坚人物、封建势力代表以及党外文化界高层人士,几乎都参加到“艺文社”中来。他们共“树抗敌观念,愿缔翰墨缘,”“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学术之发扬,藉可歌可泣之诗文,鼓如虎如罴之勇气;裨益抗敌,裨益建国”。他们为抗日呼喊而吟诗作赋,为抗日政权廉政建设而献计献策,为抗日捐枪支和钱财,积极为抗日出力。
    《湖海艺文社》中曾是前清末科举人后为我党和新四军感召而任阜宁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的庞友兰在和陈毅《梅岭三章》的诗中,将新四军比作南宋的纪律严明、尽忠报国“岳家军”,其中写道:“抗击倭寇五足年,高牙大纛接天悬,岳王明训同牢记,不怕死兼不要钱”,诗中对新四军英勇抗战和清明廉政的赞扬凸显无疑。
    时任“文化村”村长的杨帆,在和陈毅军长进行诗歌的交流中,也借月咏志,表扬了新四军将士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不畏艰难、申明大义、嫉恶如仇和清明廉政的高风亮节“慢慢长夜独巡行,高处寒凝慎莫惊。浴水徒怜成洁癖,拨云犹见疾邪心。晦明盈昃随人眼,雨露风霜铸尔情。自有清辉千古在,何须佳节一时吟”。
    根据地利用诗歌进行廉政建设宣传的发展,又促进了有关廉政建设内容春联的广为宣传和发展。如反映民主政权廉政建设宣传的对联“革弊政普天同庆;行民主大地皆春”,“常怀天下兴亡志;善择人间香臭名”,“切切实实执行政府法令;公公道道处理革命事情”等在盐阜区根据地比比皆是。还有如“为人民公仆;做革命功臣”,“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等一看就知道是党员干部家,体现其本质和对己的严格要求。“贪赃枉法,尽费心机,总要有痕,怎逃脱恢恢天网;廉政奉公,恪忠职守,方能无愧,不玷污皎皎人生”。在《新华报》社所贴的对联更是充分反映了他们的业务责职和他们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廉洁自律的态度“编新闻,写文章,不一笔苟且,为人民服务;做标题,下评论,当千思万虑,对革命负责”。一首首廉政楹联,质朴通俗,朗朗上口,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又极大的宣传了廉政建设的主题,为根据地的廉政建设造就了极大的宣传氛围。
    文学诗歌的创作繁荣使得传播抗战和廉政文化的大众书店应运而生。新四军从一踏上苏北的土地便成立了战地服务社,在抗战形势十分紧张的条件下,陈毅军长仍派多人去上海敌占区秘密购买图书,并开办了苏北根据地的第一个《大众书店》。这在战争年代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毕竟是事实。这个《大众书店》颇得陈毅喜爱,被称作“天之骄子”。在《盐城大众书店》内,书的品种有很多,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茅盾先生在“皖南事变”后写的揭露国民党特务机构的重重黑幕下,都市女性赵惠明等由于虚荣心重、不明大义,陷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后被腐蚀了的灵魂引起的震动和痛苦挣扎的《腐蚀》。除此之外,书店还有许多经常刊登我党提倡廉洁执政,反腐倡廉,提高共产党员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容的许多报纸、刊物,如《新华日报》、《解放周刊》、《论丛》等,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盐城大众书店的知名度日增,为苏北根据地的廉政文化宣传做出一定的贡献。
    3、音美戏剧同期声,教育出版共宣传
    盐阜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建立的初期,就针对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败,提出了“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刷新吏治,清除贪污腐化分子”的口号。此后,盐阜区根据地上层建筑的各个文化领域都展开了以此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廉政文化宣传造势活动。其突出表现为,由新四军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有关加强纪律教育、弘扬士气,反映廉政建设主题的歌曲如《新四军军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我们要爱护苏北》、《廉政歌》、《三不走》等歌曲,在盐阜地区广为传唱。新四军的美术工作者们更是利用手中的画笔、刻刀,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抗战、宣传军民团结和廉政建设的作品,如莫朴的木刻《斗争在苏北敌后》、芦芒的《军民团结》等,黄丕显还在当时新四军三师办的《苏北画报》上刊登了一幅自己创作的一个新四军战士被俘就义时,不愿踩坏农民庄稼的画,题目叫《宁死不踏青苗》。这幅画刊出后影响很大,当地老百姓对新四军更加敬重和爱戴。此外还有一系列我新四军文工团和根据地地方文艺团体所演出的反映廉政建设主题的戏剧,如批判狭隘经验主义和防止骄傲自满的《同志,你走错了路》和苏联的话剧《前线》;有揭露敌人施行离间计,规劝失足者回头是岸的《照妖镜》、《真相大白》、《美人计》、《向死亡道路上前进》、《出路》;还有反映被敌人逮捕后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具有崇高民族节气教育的《宁死不屈》等。这些剧目的演出具有强烈的时代内容,也是对根据地广大军民一个极好的民族气节教育,具有人民性、战斗性和感人的艺术性。
    抗战时期的盐阜区还创办了不少使广大军民学习文化、艺术、医学、教育及将来进行建设的专门学校及一些基础教育的学校,在学校的教育中,都设有“政治课”,教唱抗日歌曲,在自编的抗战教材中,将岳飞的《满江红》及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一系列反映清正廉明一身正气的内容选编入其中。此外,与繁荣的戏剧相比,苏北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工作也毫不逊色。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根据地的建设和宣传新四军的作战思想,报道根据地廉政建设的情况,在盐阜区诞生了由陈毅兼社长的《新华报》。此后,又有盐阜区党委的机关报《盐阜报》及《盐阜大众报》及华中局宣传部、新四军政治部、三师政治部分别创办的《真理》、《江淮》、《先锋》、《实践》、《江淮文化》、《新文化》、《新知识》等一系例的报刊相继诞生。《盐阜报》多次发表如“肃清行贿,建立廉洁司法制度”等宣传廉政建设的专题社论,不仅如此,《盐阜报》上还经常刊登一些有关执行廉政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如“周秘书拒收贿赂廉洁可風----获得行署传令嘉奖”等报道,成为苏北根据地宣传和报道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文化的宣传,赢得了民心、赢得了统战、鼓舞了斗志、促进了稳定,调动了全民抗战的积极性,最终赢得苏北抗日根据地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中,新四军的各级党政军领导身士卒先,亲身躬行廉政文化建设宣传的每一个内容,他们宽广的胸怀,爱民的深情,廉洁的作风,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和教育了部属和群众,使得新四军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所进行的各项廉政宣传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各种载体和媒体上,而是自觉践行在规范自己的言行上,他们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秋毫无犯并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奉公,努力减轻群众负担,使得新四军的廉政建设宣传具有了立体性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被集体定格为领导身体力行的实践和记忆,极大的唤起了民众并赢得了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
    如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在阜宁生活和战斗期间,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的“扫荡”,部队的供给十分困难。为此他带头节衣缩食,共渡难关。由于他在增产节约方面处处以身作则,1942年被评为全军的“节约标兵”。刘少奇在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曾多次讲过:“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黄克诚对自己要求甚严,生活上处处节俭。发给黄克诚的洗脸毛巾,他总是剪成两半,一半自己用,一半给别人用。他说洗脸时,只用毛巾当中揩脸,两边揩不到,结果当中破了,四边还完好,剪开来用就可以节省一半。5000条毛巾剪断,够1万人用。为了节省烧洗澡水的柴草,黄克诚一年四季坚持洗冷水浴。正因为此,曾在盐阜区生活和工作并写了不少新闻通讯和故事的著名文学家阿英在《岳武穆与共产党》一文中,叙述他在阜宁会到某硕耆并与其谈话时的情景,这位硕耆引用岳武穆的话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共产党真能做到这样,怎能不得天下呢!”短短百来字,借硕耆之口,说出了一个已为实践证明了的我党、政、军清政廉明的真理,为我党和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推动抗战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赢得了各界人士对新四军的赞美和支持。
    新四军在苏北根据地廉政建设的文化宣传不仅教育和唤起了社会各界民众,聚起了民心,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苏北农村一改过去沉寂死板的空气,代之以欢快、热烈、进步的社会风貌。聚赌闹事斗殴的不良行为、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活动、游手好闲的懒汉思想、偷窃扒手拐卖诈骗的可恶行径基本上为之一扫。教子成人,送夫参军;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勤劳生产,全力支前等到处可见。爱国爱家乡,当家做主,助人为乐,损己为人,振奋向上,向往抗战的胜利成为了思想主流。而这些,也无一不反映着“奴化、复古、法西斯文化消迹”在苏北民间以此开创了一代新的风貌。鼓斗志、促稳定,调动了在苏北根据地全民抗战的积极性。
苏北廉政建设的文化宣传激浊扬清、健康向上,是盐阜区新四军始终同根据地人民的密切联系,坚持团结抗战和保持我党先进性、纯洁性及根据地政府廉洁性须臾不可缺少的文化养分。源自于廉政建设文化宣传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力,如清风拂去尘埃,赢得了统战,赢获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能与百姓鱼水相亲,风雨同舟,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正气和廉洁自律的能力。新四军在苏北根据地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实践和廉政文化宣传的实践,使得盐阜区革命根据迅速地发展壮大,最终在全国各根据地中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美誉之称,其光辉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少奇同志所说的“一切共产党员,不论他在任何工作岗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必须经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每一个实际利益而奋斗,不代表群众利益、不爱护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那就不是共产党员”!这也是对新四军在苏北大力提倡和开展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宣传实践效果的一个有力注解。(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新四军研究会。)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则先、刘小清     《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散记》        [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苏北抗日斗争史稿》    [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刘则先   《熏染硝烟的文化》                                  内部出版   2000
4、张开明、姜达芳    《飞鸿雪泥---文化名人与盐城》         [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张开明、刘小清     《新四军统战工作纪实》         [M] 中国党史出版社2007(11)
6、邱平、宋学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抗日战争史事探索》 [M]上海社科出版社1998
7、曹晋杰《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8、刘亚   《大江南北的“游击战”》—---新四军报刊探析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