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从李增援烈士《黄桥烧饼歌》中的廉政观说起

生而无臭  死而无闻
——从李增援烈士《黄桥烧饼歌》中的廉政观说起
吴耀庭

    延安是八路军的故乡,盐城是新四军的故乡。在盐城的大丰市西团镇的沃土中,掩埋着中国抗战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他就是《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李增援。李增援烈士的《黄桥烧饼歌》是中国廉政文化的一份宝贵资源。
抗战时期,真正在江苏传唱最广最火的一首歌,是带有江南饮食风味的《黄桥烧饼歌》。歌曲诞生于著名的苏北黄桥战役时期,一直传唱至今,现已载入中国抗战音乐史册。
    《黄桥烧饼歌》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将士耳熟能详的一首江苏地方民歌,背景为历史上著名的“黄桥保卫战”。1940年7月至10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我新四军在黄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击败前来“摩擦”的国民党韩德勤部。
    1940年9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为称霸苏北,调集了1.5万余国民党军,分三路由海安方向南犯,企图于泰兴县黄桥地区聚歼我进入苏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当时,在黄桥地区的我军部队仅有70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仅5000余人。在敌众我寡的态势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举挫败了敌人妄图聚歼我军的阴谋。此役,共歼敌1.1万余人,韩德勤仅率残敌千余人北溃兴化。黄桥战役的胜利,一举打开了华中抗战的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完成了党中央和刘少奇同志到华中后确定的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初期战略任务。
    黄桥决战期间,地方党政机关广泛动员群众支前参战,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千家万户赶做当地特产“黄桥烧饼”,车推担挑从四面八方送往前线,对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的剧团主任李增援、作曲家章枚、党支部书记林琳(女)和编剧王于耕(女)在黄桥镇上一个小饭店吃烧饼、喝豆浆,见群众如火如荼的拥军支前热潮,十分感动!李增援拿起一块烧饼说:“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林琳、王于耕接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餐毕,王于耕、林琳嘱李增援将歌词完稿(共6段)交章枚谱曲。就这样,《黄桥烧饼歌》很快就问世了,并在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中传唱,歌曲连同黄桥战役胜利的喜讯一起传向四面八方。当年,陈、粟首长也都很爱唱这首歌。值得一提的是,《黄桥烧饼歌》随着新四军的脚步传遍大江南北,解放后黄桥烧饼还入选了开国大典国宴。
    几十年后,一些新四军老战士聚首北京,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叶飞兴奋地说:“章枚,唱《黄桥烧饼歌》!”章枚起立,用带有广东乡音的普通话和苍劲的声音引吭高歌:“黄桥烧饼黄又黄”,老战士们击拍唱和:“黄黄烧饼慰劳忙……”歌声把他们带回到自己青年时期那血与火的黄桥战场。
    十分遗憾的是,老战友李增援已不在座。1942年,他因病到位于大丰西团境内的后方医院治疗,遭遇敌人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章枚在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山东大学艺术科主任、剧团团长;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音乐室主任;晚年,从人民音乐出版社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下来,病逝于北京。王于耕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是叶飞将军的夫人。林琳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人,是文化部原副部长徐平羽夫人,现在北京安度晚年。
    2000年10月,很多新四军老战士应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邀请,参加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其时,红旗招展、热气腾腾,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街头扬声器传出:“黄桥烧饼黄又黄”的歌声,从四乡八镇涌来的父老乡亲和新四军老战士们异口同声,形成一个万人大合唱:“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2003年央视春节“双拥”晚会上,这首歌再度唱响,传遍了全国各地,显示了这首经典民歌的旺盛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李增援 (1913—1941)原名李增园,字益三、夷散、益安。籍贯山东省莱芜县太平街村(原莱芜县水北区,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中。1928年,他考取了曲阜山东省省立第二师范。1931年,他从师范毕业,又考入了华北大学,两年后肄业。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学校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子见南子》话剧演出,轰动全国。1931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专业。次年,因家庭困难辍学。不久,到济南北园讲习所代课, 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1933年2月,他插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二年级学习。与学校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由于酷爱戏剧艺术,他又于1935年7月考取了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经学校进步教师杨帆(石蕴华)介绍,与张之湘、黄若海等进步学生参加冬令讲学会,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夏,与进步学生组成南京联合剧社,到芜湖公演《赵阎王》、《走私》、《早餐之前》、《东北之家》等戏剧,后因当局强迫制止而停演。同年12月,在党组织安排下,秘密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戏剧,并到郊区公演。
    1937年6月,李增援从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由该校教师王家齐带领,在南京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卢沟桥事变后,目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祖国大好河山纷纷沦陷的现状,他忧国忧民。在繁重的宣传演出之余,他勤奋写作,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宣传作品如《保卫卢沟桥》等,其中《盲哑恨》一剧,演出后使群众深受感动。同年12月,在武汉参加新四军。任戏剧组组长。他边指导剧组人员学习业务知识边排练节目,导演了《重逢》,编写导演了《一家人》。1939年秋,创作了三幕话剧《繁昌之战》第三幕,于1940年元旦公演, 观众达5万余人,得到新四军政治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1940年7月,创作了戏剧代表作《红鼻子参军》,该剧成为战地服务团的长期保留节目。
    1938年1月上旬,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成立,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李增援成为军部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后来,他又被调到新四军一师,任一师战地服务团戏剧组副组长。
    姜堰之战后,韩德勤倾其全力围攻黄桥,妄图全歼新四军。我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与韩德勤部展开决战。为配合战斗,服务团积极主动地为部队作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李增援亲眼看见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送子弹、抬伤员,并推着小车把“黄桥烧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的动人场景。此情此景,令他激动不已。黄桥战役后,李增援挥笔写下了《勇敢队》和《黄桥烧饼歌》歌词,由章枚谱曲。该歌一经传唱,立即在新四军内引起广泛共鸣,多次受到陈毅的表扬。同年12月,创作表演唱《大红灯》,并于1941年元旦在盐城新四军总部大礼堂演出,获得成功。《黄桥烧饼歌》和《勇敢队》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和中国音乐史册。
    李增援先后担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 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1941年2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一师部队在粟裕指挥下进攻泰州讨伐李长江。为防止敌人偷袭我军后方机关,一师卫生部及其医院从东台城紧急转移至西团。医院刚刚到西团落脚,日军的三艘汽艇就从兴化赶到西团偷袭我军,我军伤病员尚未转移,敌人便到了。他因患肺病住进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治疗,21日,医院突遭日军袭击,为掩护重伤员转移而英勇牺牲。因其籍贯无法确认,此后英名埋没很长一段时间。后经大丰县党史委员会6年的调查了解,终于查清了烈士的生平事迹。1994年12月31日,李增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增援烈士牺牲已70多个春秋了,明年(2013年)就是李增援烈士诞辰100周年了。在这个特殊日子即将到来之际,研究烈士的名歌与廉政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黄桥烧饼歌》揭示出执政党与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内涵
    这是一首民谣风格的歌曲,为“分节歌”形式,一共6段歌词,通过赞美烧饼的色、形、香、味,表达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歌曲音调略具叙事性,前半部分为“起承转合”结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发展。婉转优美、山歌风格的旋律及“嘿”和“嗨呀依哟嗨嗬嘿”等衬词和拖腔的运用使音乐亲切、感人,吐露出胜利的幸福和喜悦,成为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见证。
    《黄桥烧饼歌》第一段歌词写道:“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嘿!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嗨呀依哟嗨嗬嘿,多打胜仗多缴枪!依呀咳!”这一段歌词写的是军队取胜之本是“老百姓帮”,反映了军民鱼水关系。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不能自以为是救世主,高高在上,而要知道,只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使我们党有了今天的执政地位,所以,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权,要时时刻刻从《黄桥烧饼歌》中汲取原汁原味的营养,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巩固已有的执政地位,做到长治久安,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同时,也揭示了党、政府和军队必须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刻道理,没有廉政,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党、政府和军队就会失去根基。
    二、《黄桥烧饼歌》揭示出廉政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深刻内涵
    该歌第二段写道:“黄桥烧饼长又长哎,长长烧饼有分量,哩!烧饼一口吃不下哎,敌人一下打不光。同志们呀别心急,还要长期来抵抗!嗨呀依哟嗨嗬咳!还要长期来抵抗!依呀咳!”这里说的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战争不能犯左倾和或右倾的错误,要坚持长久抗战。歌词体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充满了辨证法。联系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这段歌词启示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长久坚持下去,最后才能见到一个清风扑面的党风政风军风民风。
    三、《黄桥烧饼歌》揭示出民族独立与个人廉洁具有同等重要的深刻内涵
    《黄桥烧饼歌》第三段写道:“黄桥烧饼圆又圆哎,圆圆烧饼多好看,哩!烧饼一口不好卖哎,国共分裂更危险。同胞们呀团结牢,反共就是准汉奸!嗨呀依哟嗨嗬咳!反共就是准汉奸!依呀咳!”
    这段歌词大意是以烧饼作比喻,国共分裂只会对民族造成危害,就是不爱国,就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应作为今天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一个历史借鉴。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虽然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分裂现状,其实一个完美的中国如同完整的烧饼一样,国家统一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都是十分圆满的事,对我们当今倡导的廉洁从政也同样有着指导意义。一个廉洁的党政干部,如同一个完整的烧饼,一旦被腐败侵吞了一口,就不再完美,如果深再陷一步,陷入到犯罪的泥潭中,就如同“汉奸”一样,是对自己政治生命的不负责任,所以反腐倡廉也要学演《黄桥烧饼歌》,从而达到个人修身养性的完美境界。这于国有利、于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也有利。
    四、《黄桥烧饼歌》揭示出廉政建设要经受考验、抵御诱惑深刻内涵
    《黄桥烧饼歌》第四段写道:“黄桥烧饼甜又甜哎,甜甜烧饼好下咽,哩!烧饼好吃面难磨哎,胜利当中有困难。同胞们呀努力干,坚持抗战不投降!嗨呀依哟嗨嗬咳!坚持抗战不投降!依呀咳!”
    这里说的是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都不会“从天上掉下馅饼来”,吃烧饼与抗战一样,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就象《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一样,要成正果,终要爬越若干的山峦,经历许多的磨难。在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中道理其实也是一样,要做一名清廉的共产党人,做一名守法的执政党人,当好一名人民信赖的公仆,就必须知道“碗外的不吃,烫手的不拿”,要象歌词作者信奉的座右铭“生而无臭,死而无闻”一样,“如斯而已”。我们共产党人,要牢记新四军军长陈毅元帅的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在平时和平的环境中,要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享乐等各种各样的考验,要能够有甘于清贫、坚持操守的勇气,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气,要有“濯青莲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的傲骨,要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做到“独慎”,“淡定”,只有经历了这种“历炼”,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如清代国子监博士、《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西团镇治水时所写的那样:“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就要有这种古人独到的风骨和气魄。
    五、《黄桥烧饼歌》揭示出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居安思危深刻内涵
    《黄桥烧饼歌》第五段写道:“黄桥烧饼香又香哎,香香烧饼传四方,哩,烧饼有名人人买哎,八路军到处威名扬。战斗经验要学习,会师东台反扫荡!嗨呀依哟嗨嗬咳!会师东台反扫荡!依呀咳!”
    这段歌词告诫人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跳跃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都脱离不了“否定之否定”这个客观规律,要取得“反扫荡”的全面胜利,就要总结战斗经验。如同执政党抓廉政建设一样,我们的每个干部,都要认清自我,反省自我,每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度警惕,居安思危,否则就会在一片赞扬声中“飘飘然起来”,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忘了自己的入党誓言,最终必然滑入犯罪的泥潭,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总结才能提高,总结才能知不足,总结才能找到差距,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是每个共产党人都应从这段歌词中汲取到的一条经验教训。
    六、《黄桥烧饼歌》揭示了同心同德、最终得胜的深刻内涵
《黄桥烧饼歌》最后一段写道:“黄桥烧饼千万千哎,千万烧饼上火线,哩!保卫黄桥总动员哎,苏北换了新局面。同志们呀加油干,一打打到东海边!嗨呀依哟嗨嗬咳!一打打到东海边!依呀咳!”
    千万烧饼上火线,显示出人民武装的强大,也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威力,而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则需要千千万万个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廉政建设亦然。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廉政建设中,要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就必须有毛泽东那种“赴京赶考”的心态,否则就是“李自成第二”,坐到龙椅上,也会被赶下历史的舞台。而要实现毛泽东这一目标,就需要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只有目标一致,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一直打到东海边”,诚如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告诫的一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黄桥烧饼歌》同样令我们执政党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李增援正是有了这种民族独立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作了坚受考验、抵御诱惑的准备,做到了居安思危、三省吾身,坚持不懈、终身努力,才最终实现了他“生而无臭,死而无闻”的人生理想,成长为中国抗战史上的“巨人”、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成了中国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化身。总之,李增援的故事和他写的《黄桥烧饼歌》对搞好当今反腐倡廉工作,凝聚党心民心,提振民族精神,加强共产党人自身修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愿《黄桥烧饼歌》经久不衰,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中共大丰市西团镇委员会、大丰市西团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