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正风廉是新四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气正风廉是新四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叶森 朝晖 易雨
叶森 朝晖 易雨
1940年10月,新四军陈毅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从江南挺进江北,面对敌(日军)伪(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武装)顽(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三股势力的夹击,艰苦卓绝,创建了以长江以北、东台以南、运河以东为主要范围的苏中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由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苏中军区。这块在新开辟区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根据地,因其党政军机构的气正风廉,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成了苏中人民抗击日寇侵略,打击伪顽势力,以求生存,以求解放的坚强堡垒。苏中根据地军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地区抗日战争的任务,而且在解放战争初期,创造了“七战七捷”的优异战果,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嚣张气焰,拉开了华东战场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一、新四军官兵的清廉形象,显现了强大的人格力量
苏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民国初年的乱世,各路军阀的部队在苏中进进出出,所谓“胜兵一赏、败兵一抢”,是说打了胜仗的军队趾高气扬,仗势敲诈勒索;打了败仗的军队,便会乱拿乱抢。这还是说的中国军队。至于日本侵略军,更是倍加残暴,所到之处焚杀抢掠。其帮凶伪军也狐假虎威,走到哪里,哪里就会鸡飞狗跳。由于见得多了,苏中人民对各类军队产生了本能的抵触情绪。而新四军来到苏中后,这里的人民没有想到世界上竟有这么样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对老百姓关心爱护、秋毫无犯。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辖第二纵队王必成部进驻苏中区重要县城东台为例。该部1940年秋,出黄桥,战营溪,克姜堰,占海安,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于10月8日来到苏中海滨县城——东台城。饱受战乱之苦的东台人,听说有一支从未到过东台的军队来了,也曾人心惶惶。但随即他们看到,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进城后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惊扰百姓。更可贵的是,这支军队官兵平等,当官的没有一人吃偏食,和所有战士一样,每天只吃两餐稀饭。他们走在街上待人和气,采买物资总是问好价格结清货款才提货。东台人只听说这支军队自从来到江北,多次重创日寇,打败伪顽,是一支“善战之师”,没想到他们对老百姓这么好,还是一支“仁义之师”啊!
苏中大地历史性地第一次出现的这支军队,用其清廉形象,向人们昭示着:新四军的官兵,一不为发财,二不为享乐,三不为作威作福,他们之所以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所向披靡,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驱除敌寇,实现民族解放的大目标,没有其他任何杂念。这种心无旁骛的崇高精神,产生了强大的人格感召力量。苏中人民曾因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意宣传,对共产党新四军产生过恐惧。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新四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苏中人民消除了疑虑。他们从心眼里喜爱上了这支军队,并迅速把喜爱变成了拥护和支持。不久,新四军所到之处,都会立即被群众接住到家中,并尽一切可能帮助新四军部队克服生活困难。一听到新四军要去前线打仗,老百姓就纷纷报名参加后勤队伍,运弹药,抬伤员。老百姓把新四军当成了亲人。
善战之师、仁义之师,必然会被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壮年看成是“光荣之师”。能够加入这支光荣之师,成了苏中青壮年的强烈向往。新四军老二团本来只有2个营、七八百人。黄桥决战后,移防东台三仓地区仅10多天,就有1000多人前来报名参军,一下子扩充为4个营、2000多人。海丰区叶家垛青年农民陶永安,在父母支持下,连夜奔行近百里路,来到老二团驻地要求参军。在新四军部队的培养下,不到2年时间,陶永安就在战斗中逐步成长为一名营级指挥员。在一次解救被日伪包围的一批群众时,陶永安坚定地对所率部队说:“同志们,有我们新四军在,就不能让老百姓死!”他毅然率部打响了战斗,从日伪包围圈中救出了数百名群众,自己为了掩护战友们撤退,亲自打阻击而光荣牺牲。他的事迹至今被铭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烈士纪念馆。陶永安是新四军来到苏中后苏中青壮年主动参军的典型。他用自己从一个老百姓到一个战斗英雄的经历,体现了新四军与苏中人民的鱼水情,更体现了新四军强大的人格力量对苏中人民政治觉悟的影响。
二、抗日根据地的清廉风气,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被千百年来的为政者挂在嘴边。但怎么样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却未必所有的为政者都懂。新四军创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以其党政军机构的清廉风气,诠释了怎样才能赢得民心的真谛。
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从江南挺进江北,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后,苏中区党委、苏中区行政公署和苏中军区等党政军机构及其所辖的县区乡党政群组织,始终保持着红军时期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各级领导更是以其自身的廉洁自律,为部属垂范,蔚成了苏中区整个干部队伍的廉洁风气。
粟裕,这位苏中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言行处处体现出共产党人清廉守纪的高风亮节。1943年,粟裕率苏中军区司令部驻在东台县三仓区鲁西乡的鲁玉楼家,没有为鲁玉楼家增添一点麻烦,司令部人员包括粟司令在内还常为他家挑吃水,收种庄稼。对此,鲁玉楼心里很不过意。有一天,老鲁摘了几条丝瓜,提了一篮子豆腐,送到粟司令面前,请粟裕收下改善伙食。粟裕微笑收下后,立即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伙食费,算钱给老鲁。老鲁急得说什么也不肯收。粟司令说“你爱护我们新四军的心意我们收下了,但你可不能让我带头违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纪呀!”军区机关有一个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工作人员,喜爱戴金戒指。粟裕把他找来,当着机关多位人员的面,先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发明戴金戒指的是杨贵妃。杨贵妃很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手指上有一个疤痕。为掩盖这一缺陷,就用黄金打了一个箍套上。可见这金戒指是用来遮丑的。”说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得那个人脸颊通红。大家笑过之后,粟裕严肃地说:“杨贵妃戴金戒指遮的是手指上的丑。在创建根据地的艰苦环境中,戴金戒指遮的可是思想上爱慕虚荣的丑啊!”从此,那个人就再也不戴金戒指了。还有一次,一个站岗的战士抄了一个挑蟹渣群众的腰包,搜查并私吞了那个群众的100元钱。粟裕知道后,立即召集部队执法人员研究,根据军纪,判处这个人死刑,并召开了近万人的大会,对这个人进行宣判并执行。粟司令还派人向被抄腰包的这个群众赔礼道歉,发还了被抄的钱款。这件事,对整个苏中区党政军机构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管文蔚、陈丕显、梁灵光、章蕴(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担任过江苏省省长、上海市市长、广东省省长、中央纪委副书记)等苏中区党政军领导干部,都以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时任二地委书记的章蕴,一次在唐洋区横河乡检查工作时,发现青年农民虞必林的妻子小徐“怀孕”三年未生养,被一些愚昧的群众说成是怀了“鬼胎”。章蕴从关心群众生活和破除封建迷信两个方面着眼,请新四军一师卫生部医生,用手术为小徐从肚子里取出了一块30多斤的卵巢肿瘤。治愈了小徐的病后,虞必林夫妻俩总想用物质对章蕴有所报答,几次都被章蕴谢绝。章蕴对小徐道:“我是个抗日干部,比你大不了多少,你就叫我姐姐吧。姐姐为妹妹治病,妹妹病好后再帮姐姐多做抗日工作,不是最好的报答么?”小徐此后果真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她为新四军做的军鞋又漂亮又结实,被树为全区做军鞋的模范,还被选为村里的妇抗会主任。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活动在苏中区的新四军指战员还把发动群众和建设基层政权组织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从部队派出许多优秀干部从事群众团体和县区政权的建设工作,不仅很快恢复了东台、兴化、通如、靖泰等县的县委,还雨后春笋般组建了各类抗日团体。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春,苏中区相继诞生了各级农民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商民抗敌协会、灶民抗敌协会、渔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分别简称农抗会、工抗会、商抗会、灶抗会、渔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建立县、区、乡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更是被摆在重要位置。县、区的县长、区长绝大多数来源于新四军部队的派遣。这些来自于部队的工作人员,把新四军的清廉风气也带给了地方各级政权机关,一扫清末民初笼罩在苏中政坛的腐败政风。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苏中各县、区党政机关干部都自觉降低包括口粮在内的生活标准,把节约的钱粮省下来支援其他建设。来自部队的东台县县长董希白还带头戒烟,得到县区乡干部的积极响应,全县每月节约经费3000余元,用于支持前线。
从军队带到地方的清廉之风,还为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的清廉干部。由农民抗日积极分子被收受入党,并进而担任公粮保管员的海丰区干部陈友祥,由于家中口粮断炊,妻子断了奶水,出生不久的儿子嗷嗷待哺,而对家中所囤的几万斤公粮颗粒未动。他跑到哥哥陈友珍家借粮度荒时,碰到地主丁桂芝。丁说:“陈友祥,只要你别带头搞什么“二五减租”(抗日时期我党实行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我送两石米给你。”陈友祥严肃的说:“你这是什么话,我怎能为了自己,破坏共产党新四军为民谋幸福的好政策?”丁桂芝碰了个钉子,不服气地跟陈友珍说:“你这个兄弟真是个大呆瓜。我看他早晚要把小命玩掉。”陈友祥听了心里虽然怒火万丈,但却哈哈大笑道:“在你们看来,我们共产党新四军都是呆子,粟司令、管(文蔚)主任更是大呆子。但没有我们这样的呆子,中国就会亡国,人民的苦难就受不完。莫说你给两石米,就是给我一万石,也收买不了我。我的小命也不用你担心。自从参加抗日的第一天,我就随时准备牺牲。”陈友祥义正词严,气红了丁桂芝的一张肚肺脸。后来由于汉奸出卖,陈友祥遭到日伪抓捕。敌人用尽酷刑也没能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我党我军的机密,只好残酷地将他杀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四军用正气廉风为苏中培养了一大批像陈友祥这样的好干部。正是有这样的一批好干部工作在基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产党、新四军身上看到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新四军走,才有光明前景,为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
三、领导干部的清廉品质,凝聚了各界人士加入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一样,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而领导干部的品质则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关键。抗日时期我党在苏中地区的统战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与苏中区党政军干部的清廉品质有着十分重大的关系,正因为受到了苏中各界人士的钦敬仰慕,苏中的不少知名人士加入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并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苏中地区尽管曾有我党的早期活动,但在大革命失败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后,党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国民党当局长期的反共宣传,苏中不少人士与我党存有很大的隔阂。1940年10月15日,陈毅司令员从海安来到东台,看到移防东台的2纵2000官兵衣食无着落,深感组建县政府开辟财税来源的迫切性。陈司令派人邀请东台城各界知名人士,到该县城最大的酒店红兰别墅共商建政大事。一些人员迫于驻军威势不敢不来,但陈司令让大家推举一人出任东台县长时,与会人员推三阻四,谁也不愿出头。陈司令见此,只得委派新四军二纵民运部长彭冰山出任东台县县长一职。见自己没了当县长的“危险”,这些与会人员才感到松了一口气。可见苏中这块新开辟区统战工作的开头是多么艰难。然而,共产党新四军领导干部的清廉品质,起了无形的教育作用。就在红兰别墅的那次统战会上,与会人员见这位红军时期就曾统率过大军,如今已是一代抗日名将,身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最高长官的陈毅,虽起坐八面威风,谈吐满腹诗书,但身着的军装上却有两块醒目的补丁,油然生出对这位将军清廉品质的由衷敬佩。不少与会者会后深感,共产党新四军有如此贤才担当重职,将来必成大器。县商会会长程种仁,县商会秘书长顾树立会后第二天即代表商会表态,拥护刚组建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晚清翰林夏寅官、举人张星槎等人也深佩陈毅将军的一身正气,表示拥护共产党新四军的领导。这些开明绅士,见新四军粮饷不足,便带头捐款资助新四军。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仅三天时间,就由各界人士筹集现金10万元,送往前线,以资军用。
和陈毅一样,苏中军区的党政军其他领导干部,都凭着一身正气,与苏中各界人士接触,吸引并凝聚他们加入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极大地改善了新四军在这块新开辟区生存、发展的环境。苏中根据地处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1941年春,这块根据地西北南三面均被敌人严密封锁,而东面是滔滔黄海。本就物质奇缺的新四军,要想得到外界的补给十分困难,局势非常严峻。为了打开海上通道,粟裕先派总务科长张渭清到东台的沿海渔港弶港开展统战工作。当年10月,粟裕亲自出面,与当地的开明船主顾雍海会谈,请他帮助新四军运送物资。顾雍海见这位大名鼎鼎的军区司令长官,竟穿着普通士兵的军装,宽和的外貌透着股股正气,不禁为粟司令的气质所折服,当即答应用自己的四条船出海。从此,顾雍海以做生意为掩护,经常往返上海、青岛等地,把根据地的棉花、食盐、海产品运出去,换回武器、弹药、布匹、汽油、电池、纸张等军用物资运回来,交给新四军以作军用。1942年2月15日,日伪军“扫荡”弶港时,发现顾的家中存有未来得及送交新四军的军用物资,放火烧了顾的房子。粟裕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慰问,并提出如数赔偿顾的损失。顾雍海说什么也不肯要。他说:“新四军的许多领导人抛却偌大家产,投身抗日,更有许多新四军官兵为抗日献出了生命,我损失了几间房子算什么。”在顾的影响和带动下,弶港的船主们纷纷主动借船给新四军部队,并热情为部队驾船出海。在反“扫荡”中,新四军转移军用物资,运送伤员,几乎全部靠了弶港渔船发挥作用。
建国后担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抗日时期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的陶勇,以一身的浩然正气,感动孙二富投身抗日的事迹,是新四军统战工作的一段佳话。陶勇了解到弶港有一个以打鱼为生、水性极强、17岁就成为“船老大”孙二富,通过多次交流,觉得此人尚有民族意识,陶勇便亲自对他晓以大义,劝他走抗日的道路。此后的孙二富果真做了一些抗日工作。但他散漫成性,忍受不了新四军的艰苦生活和纪律约束,1942年春,趁陶勇去华中党校学习之机,偷跑投靠掘港伪军,还当上了伪自卫团长。陶勇获悉后,多次派人到掘港敌据点找孙二富做工作,要他迅速脱离日伪军,否则将以重兵歼灭。孙二富虽身在日伪军中,但常常忆起陶旅长那堂堂正气所发出的熠熠光芒,觉得还是跟着共产党新四军才是正道,终于在1943年春,率部重归新四军,并从此一心跟党走,认真改造,勇敢作战。在陶勇的感召下,孙二富终于从一名“海匪”改造成为一名人民军队的指挥员,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新四军清廉的党风、政风和领导干部的清廉品质,在苏中各界被到处传扬,形成的良好口碑,不少颇有声望的爱国人士纷纷加入由共产党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如海安的韩国均(号紫石,曾任民国初年的江苏省省长),东台的夏寅官(晚清翰林,曾任民国初年北京政府肃政使)等,均与共产党新四军成为亲如手足的好朋友。各界统战人士热情支持苏中区党委、苏中区行政公署和苏中军区开展的动员参军和拥军优抗等工作。不少开明绅士踊跃向军队捐粮、向抗属(脱产参加抗战人员的家庭)献田。国民党军----江苏保安第三旅副旅长胥金城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毅然决然率部700多人脱离顽固派,参加新四军,被编为新四军第七纵队。苏中军区和新四军中领导干部的清廉品质还感召了不少俘获的日本士兵。1941年至1943年间,新四军一师在作战中俘虏了一些日本士兵。这些日本士兵在新四军中看到这支军队只为着一种信念,不怕吃苦而英勇善战,生活简朴而爱民如子,特别是新四军中当官的,吃穿住与士兵一样,不搞一点特殊,被深深折服。1943年12月1日,由新四军俘获的16名日本士兵组成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告成立。这些反战同盟的日本人,和新四军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和日本侵略军作战,还常在阵地上用日语向日军进行政治喊话,为苏中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有一个名叫松野觉的“反战同盟”战士,1944年3月在著名的车桥战役中与日军作战,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苏中野战军仅凭3万余人,为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在粟裕和谭震林指挥下,凭借苏中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短短40多天内,连续七次大规模对敌作战,均取得全胜,以极小的伤亡歼敌5万余人,史称“七战七捷”。粟裕指挥新四军发起的苏中战役,对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 (作者简介:叶森,东台市纪委副书记;沈朝晖,东台市纪委常委;易雨,东台市纪委宣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