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源于民众之中
胜利,源于民众之中
伏以权 张 恒
伏以权 张 恒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于亿民期。”这是陈毅同志《“七七”五周年感怀》结尾诗句,形象地描绘出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寸土不让的强烈愿望和勇敢抗争的精神。正是这军民一致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才使抗日战争从局部胜利走向全面、彻底的胜利。
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第5纵队,编为新四军3师后,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区。被日伪视为“大祸患”,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新四军有人民的铜墙铁壁,任何“扫荡”、伪化、“蚕食”也奈何不得。那么,新四军是怎样和人民结成血肉关系,保证抗日斗争胜利的呢?本文试以淮海区的有关史料为依据,对这个问题作个探讨。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牢记我军宗旨,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着保护人民的利益,冲锋陷阵,浴血疆场,同日伪作殊死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依赖和拥护。
1943年2月11日至3月下旬,驻沫城、宿城、新安镇伪军1700余人倾巢出动。一路从沫城出发,经庙头、陈老庄、扎布向漳阳中心区阴平一带“扫荡”,妄图消灭抗日武装;一路分进合击邵店区,妄图消灭我指挥机关和部分主力。我为了长期坚持淮海斗争,保护淮海广大人民,在军事上采取了分散游击战术。我3支队司令部闻讯,迅速撤离,组织一部与敌周旋,避其锋芒。组织游击小分队在敌人前进的道路两侧,以麻雀战的形式作诱敌深入的架式,袭击迷惑敌人,使其不知虚实,不敢贸然前进。另一部由长安大队配合沂河大队与敌开展游击战。经数日周旋,在淮海区主力和地方部队阻击下,共打死日伪军160余人,俘50余人。淮海区党政机关顺利地跳出了包围圈,使日伪军扑了个空。我方部队则机动灵活,在外线袭击敌人,避免正面硬拼,大大减少了根据地人民的损失。
日军的春季大“扫荡”失败以后,广修仓库,准备抢收小麦。各中心县委、各支队及各县区武装分别于5月上旬前完成整顿武装,组建武委会和全民动员等项工作。渲阳各区一面组织民兵,保卫麦收;一面深入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组织抢收小麦。6月初,淮海军分区还部署了攻打堰头、万匹据点为中心的保卫麦收战,得到了地区武装和全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一战不仅打开了宿北的局面,而且胜利地保卫了麦收,使人民群众生活有了保障。
广大群众亲眼看到了新四军确实是人民的子弟兵,时时处处都在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加爱护部队,支援部队,部队有什么需要,人民就全力支持。1943年7、8月间,我军为打通苏鲁交通线,淮海军分区派3支队7团配合区中队攻打桑墟据点。但由于敌人武器好,粮草足,我久围不克,便决定大摆“臭狗阵”。群众闻讯,立即开展打狗运动。为了让死狗尽快腐烂发臭,还将死狗切割成块后扔进外嚎水沟,这样天热很快生蛆长蝇,奇味难闻,臭气冲天,弄得敌人萎靡不振,痢疾、伤寒病很快在伪军中蔓延开来,有的中毒死亡,大大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动摇了敌人坚守据点的决心,还有的不得不突围逃窜。日伪军苦心经营的桑墟据点终被我们用“臭狗阵”给拔除了。这个事实生动地表明,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胜利源于民众之中,人民军队有了人民的支持,就有了攻无不克的力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无往而不胜。
二
保护群众利益,是人民子弟兵的天职。历史上的岳家军、戚家军等也不乏这方面的事例,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群众,主动地关心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把军队当作自己的队伍,同呼吸共命运,鱼水相依、同舟共济。新四军就是这样,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战士,都能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1943年春,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去淮海军分区驻地小胡庄检查工作,当他看到小胡庄农会长唐兆林一家七口人破衣烂袄,住在两间破漏欲倒的草屋里,心里很不好受,便从身上掏出40元钱递给唐兆林,说:“赶快买点草把房子修好。”老唐再三推让,少奇同志硬是把钱塞给了他。老唐热泪盈眶地接受了首长的心意。1943年春荒很严重,由于敌伪频繁地“扫荡”,斗争异常尖锐残酷,给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四军视人民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深入到群众中去,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的切身要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新四军军政部门在公粮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了60万斤粮食来救济春荒。秋收时,又从田赋中拨出120万斤粮食,作为秋耕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种子、肥料,保证了秋播的顺利完成。
子弟兵愈是关心群众的疾苦,群众也就加倍热爱自己的队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广大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送粮草,送情报,护送伤员,掩护子弟兵,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自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从盐城经涟水、沭东、潼北、东海到山东有一条重要的地下交通线。潼北县是华中与华北战略联系的枢纽地带,是新四军与八路军联络的军事要道,是华东通往延安的重要交通线,是上级传递文件过往干部的必经之路,位置十分重要。刘少奇去延安、罗荣桓去盐城都是从这里通过的。为此,淮海区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先后有100余人参与死保这条交通线。
为了配合子弟兵作战,淮海区各县都开展了“破、拆、打、动”运动。破,就是破坏交通要道,做到路路皆沟,沟沟相通,一有情况跳进交通沟与敌周旋;拆,拆毁炮楼、据点、土围子;打,打狗,以扫除民兵夜间活动障碍;动,就是动员地方开明士绅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1年2月中旬,新四军独立旅一部进入宿北后,旅长梁兴初和宿北县领导人晃福祥、蔡贡庭分别召开了士绅会议,号召各阶层“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同心同德,共同抗日,反对伪化。”据统计,1942年11月到1943年11月,淮海人民配合子弟兵,破坏公路220里,桥梁27座,拆毁敌确堡、炮楼128座,地下室102窝,使日伪无路可走,无处藏身,陷入人民战争的灭顶之灾,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坚不可摧的军民团结的力量。
三
一部新四军的战斗史告诉我们,我们的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实践证明,要放手发动群众,不仅要关心民生,保护群众利益,而且还要切实做好一系列的群众工作,才能调动起千百万大军,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舍此。则不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壮大人民力量,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彻底胜利。
新四军每到一地,就采取多种形式,向人民宣传抗日的道理,宣传我党的主张,宣传持久战的方针,以提高群众的觉悟,启发群众的积极性,坚定抗日胜利的信心。除此,他们还协助地方党政部门,搞好根据地的建设。如:发动群众减租减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又实行交租交息,照顾各阶层的利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实行“三三制”,以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建设;动员广大青年参加军队,广泛开展民兵自卫队的工作;协助建立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把各方面的力量统一在抗日的旗帜下等等。
由于新四军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使群众真正认清了谁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都自觉自愿地参军参战。据1943年12月《淮海报》报道:11月15日至24日,潼阳、宿北就有100多人参加了新四军。这正是群众工作结出的硕果啊!
四
陈毅同志在他的“十年”这首诗中写道:“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一部新四军的胜利史,正好为这一迸射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诗句,作了最好的铨释。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每一胜利的取得,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而每一次受到了挫折,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则是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群众,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变革力量。承认不承认这一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问题。毛泽东曾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抗战期间,刘少奇也曾指出:“在全国来说,有我党提出的与国民党顽固派所实行的两条抗战路线相对立。”这两条不同路线“对立”的焦点,就是要不要发动民众的问题。国民党顽固派“反对民主,反对民众的真正发动”成了抗战的阻力。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广泛发动民众运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不也是奋战在该地区的国民党将士,得到了人民的支援而获得胜利的吗?无数历史证明,战争之伟力深藏于民众之中。
在革命事业中,要不要关心群众,依靠群众,这决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要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革命和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党能否领导得好,关键在于党能否依靠群众,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决依靠群众。”这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留给我们胜利的传家宝。我们一定要珍惜继承之,万万不可丢掉。
“日月重光世运开”。历史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今天我们正在深化改革,实现伟大的强国富民之路。搞好这场改革,仍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千百万群众是改革事业主体的意识,为共同的利益和历史的使命而努力奋斗。历史是人类的忠实顾问。重温新四军的战斗史、胜利史,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肯定是大有禅益的。(作者单位 徐州新沂市史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