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永不飘落的红叶

永不飘落的红叶
——彭雪枫廉政故事二三事
彭雪枫纪念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的杰出的指挥员,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1932年8月,广昌战役打响,当部队在江西的宜黄、乐安地区驻扎时,第二师师长郭炳生惧敌动摇,私自率红舞团到抚州附近企图投敌。彭雪枫获悉这一情报后,立即率领15多名战士,日夜兼程,赶上了红五团,把部队带回了苏区。这个时间在军事上也叫“乐安事变”,在这次事变的处理过程中,彭雪枫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机智果敢,不仅把部队带了回来,粉碎了郭炳生诱引部队投敌的阴谋,更重要的是他稳定部队的军心。
抗日战争期间,彭雪枫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他率领四师主力部队活动在豫皖苏边区,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当时豫皖苏边区处于敌人后方,沿交通线的重要城镇大都被日伪占领。当地军民经常受日军侵扰,生活特别艰苦。在生活困难、战事紧张的情况下。师长彭雪枫时时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克己奉公,廉洁从政,不搞特殊化,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广大指战员称赞道:“我们的彭师长,真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开辟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时期,那里环境险恶,斗争激烈,军饷供应不足,部队经常一天;餐不是高粱就是山芋干。彭雪枫军务十分繁忙,听取汇报,分析敌情,研究作战方案,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但他吃的饭和战士一样。眼看他的脸变得又瘦又黑,司务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天晚上,他叫炊事员烧一个山芋给彭师长送去。可是彭雪枫不但没吃,还把司务长批评了一顿。他指出部队中平均生活制度,保证官兵正常关系十分重要。
   【彭雪枫卖马度饥荒】
    抗战时期与后来一段较长的岁月里,在新四军官兵和豫皖苏边区的人民群众中,传颂着彭雪枫将军为官清廉、秋毫无犯的故事。
  彭雪枫(1907—1944)是红军和新四军中的著名将领,著名抗日烈士。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师政治委员、师长,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和纵队司令员,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
    1938年10月,时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率部在豫皖苏边区苦战四个月,取得了对日作战的一系列胜利,大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锻炼。转眼间,春节就要临近了。这时,彭雪枫率领游击健儿,冒着暴风雪由亳县的观音堂转移到永城的书案店。书案店是豫皖苏边区的一个村镇,这一带地区历经日伪顽和土匪、恶霸的统治压榨,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了,广大群众生活在死亡线上。
    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都是农民子弟,在艰难困苦面前,彭雪枫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部队,爱护人民,坚决打鬼子惩汉奸为民除害,尽量减少农民负担。部队每天吃的是红薯干、高粱面掺糠菜蒸的黑窝窝,喝的是清水汤。当时有位战士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三九年,早春天,我军东进书案店。天天吃尽红薯干,两月不见油和盐。腊月三十推石磨,一斤高粱辞旧年……彭司令率咱渡难关,饿死也不把纪律犯。”
按照部队规定,彭雪枫这一级干部生活供应上有照顾。但患有严重胃病的彭雪枫,一直和战士同甘共苦,毫不特殊。有一天他的胃病发作,炊事员给他做了一碗面条,受到他严厉的批评。
    农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实的,当他们亲眼目睹新四军官兵驻在村里,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干零活,买卖公平,待人和气,关心体贴百姓疾苦,再看看他们的艰苦生活,大家心里都觉得很过意不去。当新四军游击支队在书案店要过第一个春节时,村里的老百姓希望大年初一能让彭司令和部队战士们吃上一顿饺子,至少吃上一顿粗面馍。大家推举保长梁纯修、甲长董学田、老中医王钦义等出面,挨门挨户收了几大筐白馍、黄馍、黑馍,然后敲锣打鼓把馍送到了彭司令的住处。彭雪枫热情地接待了大伙,对他们说:“你们受书案店民众的委托,送来这么多过年的食品,我代表新四军游击支队全体干部战士,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书案店父老兄弟姐妹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是,这些慰问品我们不能收。”
    彭雪枫接着说:“现在春荒严重,乡亲们的生活够苦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是为打鬼子,救人民而来的,我们应当与大家同甘共苦,绝不能再增加人民的负担……”这下可把几位代表急坏了,他们再三请求彭司令把这些食品收下。让来让去没有办法,梁保长只好又提出在大年初一请部队的官兵到各家吃一顿年饭……
    大年初一清早,军号声响了,部队紧急集合,在群众还未起床的时候,悄悄地离开了书案店,到寨子西南方大洼里“躲年”去了。当群众去请战士们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室内空无一人。直到下午部队才回到村里。群众赞叹道:“彭司令的队伍真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春节后,群众中陆续出现断炊户,部队也要靠野菜充饥。这时,彭雪枫找到军需处询问:“现在全师还有多少钱?”军需处同志向彭司令员汇报说,现在全师只有五块钱,部队已经到了经济极度困难的地步。
    彭雪枫深知数月来战士们的艰苦,几乎每天都在打仗,吃的全是高粱面锅饼和生着黑斑的红薯,病号越来越多。当务之急,除了抗敌打仗,就是要军民同心协力,共度春荒。这一带毕竟还是新区,底子薄,筹粮筹款很困难,怎样解燃眉之急呢?考虑再三,他决定:“卖马!”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心爱的坐骑枣红马。
    警卫员小刘实在不忍心把彭司令立有赫赫战功的枣红马卖掉,偷偷地把马藏在一位老乡家里。彭雪枫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小刘。他何尝不疼惜生死与共的战马,是形势所迫啊!枣红马牵来了,彭雪枫攀着马的脖子,抚摸着马的鬃毛,骑着它打鬼子,除汉奸,救伤员,驮弹药的一幕幕重现眼前。彭雪枫从口袋里掏出他吃饭时留下的一块红高粱面锅饼塞到马嘴里,眼睛湿润了,无言地转身走去。
    彭雪枫在全体军人大会上说:“同志们,当年秦琼受困,卖过一匹黄骠马,今天,我们也把和我们一起东征的红骠马、白骠马,数十匹心爱的战马卖掉。有的同志不理解,想不通,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老百姓鱼水相亲,只准为民爱民,不准扰民。今天卖马,明天我们会从敌人手里夺取更多的战马!”
    马终于被卖掉了。所得的钱虽然不多,但吃饭问题暂时解决了,同时还抽出一部分钱救济了一些断炊户和无钱买种子的农民。彭雪枫卖马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开明人士董学田异常激动地说:“将军为民卖马,亘古少有。有此仁义之师,何愁倭寇不灭。新四军真乃天下文明第一军!”广大群众也随之发起了捐献钱物,踊跃参军的热潮。芒砀山区坚持抗日的民族英雄鲁雨亭,闻彭雪枫将军卖战马之事,十分感动,特意将一匹号称“火车头”的青白色战马奉送给彭雪枫将军。当地群众还自发集资为彭雪枫司令员立了一座“清官碑”,由晚清秀才周鸿儒老先生撰文。在石碑中央,刻着“彭司令员雪枫纪念碑”八个大字,两侧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救民涂炭恩泽同山河并存”,下联是“益国盘石功勋与日月齐光”。碑头横额是“民族长城”。
  彭雪枫骑着战马“火车头”,率领将士,开辟了广阔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年内战斗78次,击毙日伪军1368名(内有日军联队长、中佐、少佐各一名),俘日伪军1200名,击伤日伪军3487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更可喜的是从敌人手里夺回数百匹战马。尔后不久,战马逾千,成立了一个骑兵团,成为彭雪枫将军“三大宝”(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之一。
    【雪枫堤】
    1943年8月,连续20多天大于,淮河水位陡增。四面临河的泗洪县大柳巷,平地水深半米多。原来低矮的圩堤  ,在洪水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有的地方堤坝倒塌,险情紧急,圩堤内三万多亩、两万多人民的生命财产,收到了严重的威胁。8月18日又下了大暴雨,淮河水位继续上涨,谁是更加凶猛,大柳巷危在旦夕。正在大柳巷参加部队医务工作会议的彭雪枫师长,听到宋区长的汇报,立即率领全体与会同志和警卫营全体指战员,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圩堤最危险的地方,投入紧张的抢险战斗。雪峰师长亲自抱草、抬土,领导军民加筑圩堤。突然,在一处地方圩堤被激流重开一道缺口,洪水奔腾而入,眼看 有被冲塌的危险。此时,彭师长一面大喊:“同住们!决堤了,快来啊,堵住它!”一面手抱一捆麦秸,从两人多高的圩堤上纵身跳进缺口,用身体堵住水流。同志们闻讯赶来,看见师长纵身下水,也都纷纷跳入水中,形成一堵人墙。附近的群众闻讯泰来门板、柴草和泥土,从下午到天黑,点上灯火继续干,一直干到天亮,才将缺口堵住,患有严重胃病的彭雪枫师长,一直是泥一腿、睡一身地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干。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又抽调了三个连的兵力,加上党政机关干部和学生5000多人,与大柳巷人民并肩战斗,经过二十六个昼夜奋战,大小抢险十余次。9月13日,大柳巷新堤初步告成,堤长40华里。从里,大柳巷人民再不怕洪水侵害。后来,这座圩堤不多得到加固,人民安居乐业。由于大柳巷土地飞跃,人民勤劳,农业连年丰收,素有“淮北江南”之称。
    泗洪人民永远铭记彭雪枫师长和四师广大指战员的恩德。1994年9月彭师长率部西征牺牲后,大柳巷人民悲痛欲绝,他们没有忘记彭师长率部抢险筑堤的恩情,在大柳巷人民的一致要求下,1945年1月5日,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召开大会,将大柳巷四周的圩堤命名“雪枫堤”。
    “雪枫堤”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历史丰碑。
    【为民打井】
    1942年12月11日。即在结束三十三天反“扫荡”的第二天,彭雪枫与师部由洪泽湖畔的林台子移驻半城南的大王庄,这是一个几百人口的庄子,全村只有在村南野外一口水井,由于地下水位低,井里水很少,老百姓吃水很困难。彭雪枫曾想给该村打一口井,但由于军务繁忙和反对韩德勤部的违约进犯,而没有来得及落实。1943年3月25日,为了处理被俘的韩德勤,陈代军长来到大王庄,在看到村民吃水困难后,深有感触,于是,彭雪枫回到司令部后,立即召开会议商量打井问题,与会者都同意为群众打一口井,并议定将井选址在村西边的庙宇、祠堂的“官”地上。当清洌洌的井水提到井口时,人们欢腾了,一位老当娘双手捧起井水,喝了一口,满怀深情地说:“彭师长,看着这水俺心里高兴,喝了这水俺心里甜,吃水不忘挖井人,俺们永远忘不了新四军的恩情”。人们为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新四军的恩德,将此井命名为“新四井”。
将军已逝,精神长存。雪白千里,枫红万年。彭雪枫将军像永不飘落的红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高维芹  李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