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党员的价值在奉献——记中国铁建石明记

党员的价值在奉献
——记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副总经理石明记

    新华网天津5月9日电(记者 齐中熙)2010年12月22日,被誉为“世界级地质博物馆”的宜万铁路在欢庆的礼炮声中宣告通车。而就在这一天,曾为宜万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副总经理、曾任宜万铁路内资标项目经理的石明记,却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3岁。
    参加工作13年来,共产党员石明记为了中国铁路事业,扎根艰苦工地。虽然病痛缠身,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没有吃不了的苦
    1997年7月,中专毕业的石明记参加工作,成为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的一名铁路建设者。由于他平日里总比别人认真细致,总比别人能吃苦,大小工作积极主动,很快被提升为测量班长,并成为项目部培养的后备干部苗子。
    他任测量班长那会儿,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上山下山每天总在身上背着。有人劝他:“明记,有那么多人跟着,让大家换着背吧。”他笑呵呵地说:“这仪器几十万元,爬坡上坎的,万一摔坏了怎么办?”
    2004年底,宜万铁路内资标项目上场,时任项目常务副经理的石明记带领先期人员到达时正值隆冬。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境内,大山深处没有路,要徒步攀爬十几里路才能到达临时选定的项目驻地。
    南方深山的冬季,冻雨不断,帐篷四面透风。由于时间紧迫,石明记第一个用绳子拴在腰上下山看现场,在陡峭的山崖抢修便道。运输车辆无法进山,他就将配件材料、设备物资化整为零,和大家肩挑人扛硬是一趟一趟从外往里拉。
    2010年9月,兰新铁路民和段项目告急,公司领导再次想到了石明记。
    来到兰新铁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他再次展现“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只要在项目部,他每天都会去查看一遍施工现场;出门办事,晚上回来再晚,也要到工地转一圈心里才踏实。在他看来,项目经理只有爬桥头、下班组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促进施工生产。
    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一心扑在工地上,平均每天休息不足5小时。
    由于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多年的透支,他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无人知晓,人们印象中一直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他,居然是多年的高血压。
    来到工地一周后,19.5公里的工程情况已尽在石明记的掌握之中。由于对症下药,仅两个月就完成产值近8000万元,相当于项目部前半年内完成的全部产值,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
    超负荷的工作终于把石明记累垮了,不得不住院治疗。可是,他身在医院,心却时时牵挂着工地。
    石明记白天输完液,晚上就想回工地,好歹被妻子说服住了一晚,第二天,他却怎么也待不住:“我必须回工地去,在医院里住着我心里着急,血压会更高。”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石明记潜心钻研铁路施工技术,在行业里是有名的“隧道专家”。在石明记的人生字典里,从没有“困难”二字,对于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他从来都是愉快接受。
    面对宜万铁路全线十大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的白云山隧道,复杂多变的地质和多断面组合结构,岩溶、暗河、滑坡等不良地质险象环生的难题,他带领技术人员精确控制爆破精度,推行光面爆破法施工,引进世界先进的徕卡系列全钻仪,将钻爆测量误差有效控制在5厘米以内。
    同时,对炮眼布置依照围岩情况及时调整,对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保证最佳爆破效果,不但确保了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而且被宜万总指挥部树为全线学习的样板。
    2005年7月初,在铁道部宜万总指组织的全线综合检查评比中,宜万内资标项目以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环保最佳获得检查组的高度赞誉。
    石明记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隧道施工,打隧道他绝对称得上是专家,而对于桥梁施工却比较陌生。
    2010年9月,当他来到兰新铁路民和段桥梁施工现场时,第一次见到桥梁承台桩基施工的旋挖桩、路基施工的挤密桩,他的求知欲又一次被点燃了,蹲在施工现场如饥似渴地向现场技术人员请教。
    技术员小彭对他说:“石总,施工现场噪音大,您不必待在这里,回头我详细向您汇报吧。”石明记说:“亲眼所见与听来的效果绝不一样。我想多学点新技术、新工艺,否则就要落伍喽。”
    就这样,他一头扎进了施工现场,盯着每个施工细节看,边询问边思索,不停地在小本上记录着。为了解旋挖钻钻孔的整个过程,他硬是寸步不离地盯着看了两个多小时。
    “在我的印象中,石总非常爱学习,爱钻研,尤其擅长从实践中总结摸索经验。他常对我们技术人员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的过程。你们没事要多到工地转转,天天呆在项目部办公室是学不到东西的’。”同事王辉如是说。
    克己奉公不求索取
    石明记生前被职工们誉为廉洁奉公的“好管家”,也被戏称为三公司最“抠门”的项目经理。他始终坚持勤俭节约,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石明记说:“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项目经理作为效益源头的把关者,不能为企业做亏本的买卖。”
    在修建宜万铁路白云山隧道时,项目部的状况是:施工难干,资金紧张,信誉滞后,巨额潜亏。
    为了扭亏增盈,石明记打出了一系列成本管理、二次经营的“组合拳”。项目部十几台大卡车往返于上下落差170多米的洞口和弃砟场,每车每月平均爆裂六七十条轮胎,一个月下来仅轮胎的费用就得花费五六十万元。
    为降低成本,石明记一方面坚持物资招标采购,加强源头成本管控,一方面请来修补师傅常驻工地,修旧利废,让废旧轮胎得到充分利用,使轮胎使用成本直线下降。
    他还通过加强全员责任成本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并开展一系列挖潜增效、严格管控措施,不但挽回了巨额亏损,而且使一个原本潜亏800多万元的项目,最终实现了盈利1300多万元。
    在职工眼里,石明记是个“抠门”的项目经理,但石明记却有自己的解释,“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企业的效益就是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
    跟石明记时间长的施工队伍都知道,用“金砖”砸不开他的人情路,只有干好活才能在他的项目部站稳脚跟。一次,有个刚来不久的施工队,现场管理不规范,石明记发现后立即下达了停工整顿和限期改进指令,尽管这个队长再三求情,还是被罚款2000元。这个队长怕砸了“饭碗”,连夜在信封里装了2万块钱给石明记送去,当即被石明记轰出门外。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