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的付出 无悔的选择
无私的付出 无悔的选择
———记四川省屏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张华全
维护群众利益,他斩钉截铁般坚决;直面工作困难,他钢筋铁骨般充满信心。他,就是四川省屏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张华全。
“只要群众有反映,纪委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
熟悉张华全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人:群众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尽心竭力为其解决困难和问题;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他总是和风细雨、语重心长、教育在先;对干部职工,他关心备至,单位干部职工生病住院,退休干部家庭有困难,他都会在能抽身的第一时间前往看望。他对同志有着千般的爱,对群众有着万般的情,但是面对违纪违法现象,他却从未有过一丝退让。
2006年10月,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向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屏山县也打响6万移民攻坚大战。这一年,张华全调任屏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有人说,在屏山移民迁建的特殊时期,纪委查办案件是给屏山党员干部“找碴”,案子查多了会打击干部攻坚破难的士气和信心,会拖屏山移民和发展的“后腿”。面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偏差,张华全多次强调:“越是关键时期,越是需要激浊扬清、凝聚人心谋发展。只要群众有反映,纪委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纪委的职能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期保证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群众满意!”他亲自带领纪检监察干部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却又不失以人为本的情怀。
2010年,屏山县纪委查办该县就业局一起贪污贿赂窝案。由于此案涉及该单位正、副职领导,而且涉案人员多、案情复杂,从案件初核起,说情的电话就来了好几个,有的是张华全的朋友,有的是他以前的部下。有重大违纪嫌疑的就业局局长何某甚至找到张华全的办公室,声泪俱下地求情。当了解到何某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后,张华全特别叮嘱办案人员,在调查时主动提醒其按时服药;调查结束后让专人护送其至家门口;在何某表示身心双重压力大致胃口不佳时,办案人员又将盒饭改为工作餐……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何某的思想转化,确保了案件调查的顺利进行。在张华全的督办下,案件很快突破,5名涉案人员受到纪律处分(其中4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缴违纪资金30余万元。
对于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张华全坚持宽严相济、重在教育。在查办某乡党委书记、乡长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时,两位当事人认为他们挪用专款的出发点是给老百姓办好事,并没有自己揣腰包,很为自己叫屈。而当地少数不明真相的干部群众以讹传讹,一时之间关于他们贪污受贿的谣言甚嚣尘上。两人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连正常的工作都不敢放开手脚。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华全主动找到他们交心谈心,一方面帮助他们明党纪辨是非,认识依纪处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为他们卸包袱鼓干劲,视情节在量纪上予以从轻考虑。通过恳谈,两位当事人心服口服。案件处理结束后,张华全又到该乡主持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并在全乡干部职工面前通报案情,澄清谣传,及时扭转了可能出现的工作消极、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
“一切以移民群众利益为重!”
作为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屏山县整体搬迁1个县城、6个集镇,动态移民人口近6万人,是四川省在建水电站移民第二大县。
2009年,屏山县移民工作面临一项特殊任务———围堰截流过渡保障,即要抢在金沙江汛期前把4700余户13735人、1780户个体工商户全部过渡搬迁安置到安全地点。
从围堰截流过渡补助政策出台开始,大量移民信访举报纷至沓来,其中有不少是反映部分党员干部不符合过渡条件享受补助的举报。对于来访群众,无论工作多忙,张华全都会亲自接待,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
他安排县纪委监察局牵头组成围堰移民举报复核组,对涉及党员干部虚报冒领过渡补助的信访件进行梳理排查,严查违纪违规行为。很快,复核组反馈调查情况:全县存在不少移民政策中未作明确禁止、过渡人口身份可取消可不取消的情况,其中既有普通群众,也有党员干部。
对此,张华全召集复核组果断地统一了处理意见:对移民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一般移民群众的过渡人口身份不予取消;涉及党员干部的过渡人口身份则坚决取消。有的干部很不理解,直接找张华全“理论”:为什么在相同情况下,普通移民可以享受过渡补助而有党员干部身份的移民不行?
张华全说了一句话:“因为你是党员干部,群众的眼睛都在望着你。在利益面前,移民群众可以,党员干部不行!”就是这样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成为2009年起屏山移民干部衡量和定位自己言行的一把尺子。被取消过渡移民人口身份的293人中,有党员干部112人,但没有一人因不服处理决定而申诉。
此项工作,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33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查处违纪、纠正违规,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移民群众心中“一切以移民群众利益为重、干部不与民争利”的形象,为库区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6月,四川省围堰渡汛保障验收委员会对屏山作出了“屏山移民工作基础扎实、干部实在、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县政府为屏山县监察局荣记三等功。
熟悉张华全的人都知道这成绩的来之不易。自2006年11月全县移民工作全面启动以来,他的工作模式都是“白加黑”、“5+2”,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2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急事不过夜、大事不跨周、难事不出月;白天下乡搞调研,晚上开会解决问题、布置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在极少数不出差、不开会的晚上,他总会雷打不动去办公室批阅文件、读报、处理公务……
就是这样一个“铁人”形象的他,却鲜有人知患有较重的慢性病,必须每日三次按时服药。有时在众人讨论激烈的会间,他悄然起身,独自到办公室倒上一杯水,背对着大门将药服下,再若无其事回到会场继续主持开会。疾病和劳累让他没法起床、不得不到医院输液时,他也是医院最“不听话”的患者,自己感觉稍好,便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匆匆离开医院继续工作……
“新城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2010年是屏山县移民工程大批量上马的关键一年,全年要完成移民投资26亿元、建设房屋80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移民1万人。在工程招投标密集开展和大规模建设全面启动的特殊时期,张华全带领县纪委监察局把预防腐败和提高行政效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提出“不仅要对移民和建设工程负责,更要对干部成长负责,确保新城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张华全殚精竭虑,召集纪委、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围绕工程建设涉及的关键环节,推行招标、投资、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大力开展“制度防腐”的探索和实践,出台《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与责任追究制度》《招投标投诉管理办法》等20余个规范性制度,实现了项目立项、核准、招标、评标、开标、合同、建设、验收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督”。
与此同时,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屏山县构建了“决策、监管、操作”三分离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和组织框架,按照“综合监督”和“组建统一市场”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电子招投标网”,并将招投标中心、矿权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整合一体,建立了“屏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了多元化的监督体系,一方面由纪委派驻常设机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聘请招投标特邀监督员,对重大招投标项目现场监督。
自移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该县共实施招投标项目191个,交易总额近6亿元,节约资金率17%,招标项目投诉率从80%下降到5%,有力地推进了移民工程建设。屏山县探索移民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的有效举措得到了省、市招监办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宜宾市纪委监察局授予制度创新特别奖。(巫敏 权燕梅)
“只要群众有反映,纪委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
熟悉张华全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人:群众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尽心竭力为其解决困难和问题;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他总是和风细雨、语重心长、教育在先;对干部职工,他关心备至,单位干部职工生病住院,退休干部家庭有困难,他都会在能抽身的第一时间前往看望。他对同志有着千般的爱,对群众有着万般的情,但是面对违纪违法现象,他却从未有过一丝退让。
2006年10月,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向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屏山县也打响6万移民攻坚大战。这一年,张华全调任屏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有人说,在屏山移民迁建的特殊时期,纪委查办案件是给屏山党员干部“找碴”,案子查多了会打击干部攻坚破难的士气和信心,会拖屏山移民和发展的“后腿”。面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偏差,张华全多次强调:“越是关键时期,越是需要激浊扬清、凝聚人心谋发展。只要群众有反映,纪委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纪委的职能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期保证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群众满意!”他亲自带领纪检监察干部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却又不失以人为本的情怀。
2010年,屏山县纪委查办该县就业局一起贪污贿赂窝案。由于此案涉及该单位正、副职领导,而且涉案人员多、案情复杂,从案件初核起,说情的电话就来了好几个,有的是张华全的朋友,有的是他以前的部下。有重大违纪嫌疑的就业局局长何某甚至找到张华全的办公室,声泪俱下地求情。当了解到何某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后,张华全特别叮嘱办案人员,在调查时主动提醒其按时服药;调查结束后让专人护送其至家门口;在何某表示身心双重压力大致胃口不佳时,办案人员又将盒饭改为工作餐……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何某的思想转化,确保了案件调查的顺利进行。在张华全的督办下,案件很快突破,5名涉案人员受到纪律处分(其中4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缴违纪资金30余万元。
对于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张华全坚持宽严相济、重在教育。在查办某乡党委书记、乡长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时,两位当事人认为他们挪用专款的出发点是给老百姓办好事,并没有自己揣腰包,很为自己叫屈。而当地少数不明真相的干部群众以讹传讹,一时之间关于他们贪污受贿的谣言甚嚣尘上。两人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连正常的工作都不敢放开手脚。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华全主动找到他们交心谈心,一方面帮助他们明党纪辨是非,认识依纪处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为他们卸包袱鼓干劲,视情节在量纪上予以从轻考虑。通过恳谈,两位当事人心服口服。案件处理结束后,张华全又到该乡主持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并在全乡干部职工面前通报案情,澄清谣传,及时扭转了可能出现的工作消极、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
“一切以移民群众利益为重!”
作为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屏山县整体搬迁1个县城、6个集镇,动态移民人口近6万人,是四川省在建水电站移民第二大县。
2009年,屏山县移民工作面临一项特殊任务———围堰截流过渡保障,即要抢在金沙江汛期前把4700余户13735人、1780户个体工商户全部过渡搬迁安置到安全地点。
从围堰截流过渡补助政策出台开始,大量移民信访举报纷至沓来,其中有不少是反映部分党员干部不符合过渡条件享受补助的举报。对于来访群众,无论工作多忙,张华全都会亲自接待,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
他安排县纪委监察局牵头组成围堰移民举报复核组,对涉及党员干部虚报冒领过渡补助的信访件进行梳理排查,严查违纪违规行为。很快,复核组反馈调查情况:全县存在不少移民政策中未作明确禁止、过渡人口身份可取消可不取消的情况,其中既有普通群众,也有党员干部。
对此,张华全召集复核组果断地统一了处理意见:对移民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一般移民群众的过渡人口身份不予取消;涉及党员干部的过渡人口身份则坚决取消。有的干部很不理解,直接找张华全“理论”:为什么在相同情况下,普通移民可以享受过渡补助而有党员干部身份的移民不行?
张华全说了一句话:“因为你是党员干部,群众的眼睛都在望着你。在利益面前,移民群众可以,党员干部不行!”就是这样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成为2009年起屏山移民干部衡量和定位自己言行的一把尺子。被取消过渡移民人口身份的293人中,有党员干部112人,但没有一人因不服处理决定而申诉。
此项工作,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33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查处违纪、纠正违规,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移民群众心中“一切以移民群众利益为重、干部不与民争利”的形象,为库区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6月,四川省围堰渡汛保障验收委员会对屏山作出了“屏山移民工作基础扎实、干部实在、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县政府为屏山县监察局荣记三等功。
熟悉张华全的人都知道这成绩的来之不易。自2006年11月全县移民工作全面启动以来,他的工作模式都是“白加黑”、“5+2”,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2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急事不过夜、大事不跨周、难事不出月;白天下乡搞调研,晚上开会解决问题、布置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在极少数不出差、不开会的晚上,他总会雷打不动去办公室批阅文件、读报、处理公务……
就是这样一个“铁人”形象的他,却鲜有人知患有较重的慢性病,必须每日三次按时服药。有时在众人讨论激烈的会间,他悄然起身,独自到办公室倒上一杯水,背对着大门将药服下,再若无其事回到会场继续主持开会。疾病和劳累让他没法起床、不得不到医院输液时,他也是医院最“不听话”的患者,自己感觉稍好,便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匆匆离开医院继续工作……
“新城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2010年是屏山县移民工程大批量上马的关键一年,全年要完成移民投资26亿元、建设房屋80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移民1万人。在工程招投标密集开展和大规模建设全面启动的特殊时期,张华全带领县纪委监察局把预防腐败和提高行政效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提出“不仅要对移民和建设工程负责,更要对干部成长负责,确保新城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张华全殚精竭虑,召集纪委、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围绕工程建设涉及的关键环节,推行招标、投资、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大力开展“制度防腐”的探索和实践,出台《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与责任追究制度》《招投标投诉管理办法》等20余个规范性制度,实现了项目立项、核准、招标、评标、开标、合同、建设、验收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督”。
与此同时,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屏山县构建了“决策、监管、操作”三分离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和组织框架,按照“综合监督”和“组建统一市场”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电子招投标网”,并将招投标中心、矿权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整合一体,建立了“屏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了多元化的监督体系,一方面由纪委派驻常设机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聘请招投标特邀监督员,对重大招投标项目现场监督。
自移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该县共实施招投标项目191个,交易总额近6亿元,节约资金率17%,招标项目投诉率从80%下降到5%,有力地推进了移民工程建设。屏山县探索移民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的有效举措得到了省、市招监办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宜宾市纪委监察局授予制度创新特别奖。(巫敏 权燕梅)
来源: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