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用生命践行诺言——记蚌埠市检察院检察官吴群

用生命践行诺言
——记蚌埠市检察院检察官吴群(上) 

 
  他5年时间接待申诉案件600余起,办案数量始终保持处室领先;从不曾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收过当事人一份礼;他是一位拥有着30年工龄的机关干部,却租住在市郊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无产权房里,一件棉袄穿了15年;他与癌症病魔抗争一年多,始终挂念着工作,直到人生的最后一个月才离开心爱的岗位。
  他就是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吴群。从检十二载,吴群用执着奉献诠释了一位人民检查官执法为民的铿锵诺言。先后被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唯法不唯情,唯实不唯上,唯公不唯利,他全力以赴为当事人带来司法正义
  1999年8月,36岁的吴群结束军旅生涯,转业到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工作。民行检察部门办理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事事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朱君祥,一个靠蹬三轮车为生的普通老百姓。 2006年,他用辛苦积攒的血汗钱购买了某单位所属的门面房。谁知才住了两年,该单位却要收回房屋。满腹委屈的朱君祥无法接受现实,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抱着一线希望,他找到了吴群,吴群立即帮他联系法律援助。这时,人际关系的因素不断干扰着吴群,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找到吴群的战友,劝他“不要插手”。压力面前,吴群不为所动:“私人关系不能代替工作关系,我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 ”
  吴群一遍遍梳理了所有关于房屋买卖方面的法律法规,终于找到了抗诉的理由。依法提起抗诉,最终朱君祥与第三方各分得一间门面房。如今朱君祥用门面房开了个小餐馆,全家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唯法不唯情,唯实不唯上,唯公不唯利。他坚持当好法律“把关人”的角色,为许多当事人带来了希望。
  “如果不是吴检察官,我们下半辈子生活真不知道怎么过!”这是蚌埠某公司下岗职工的由衷感叹。2008年8月,蚌埠某公司下岗职工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在该案经过仲裁、诉讼均遭败诉后,无奈,这些下岗职工找到检察机关申诉。吴群带领同事加班加点审查所有的卷宗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该案进入了再审程序。随后,吴群多次与企业联系,耐心深入地进行交涉,最终促使该企业主动下文解决了100多名下岗职工的补偿金问题。
  对于群众的赞扬,吴群异常清醒:法律得罪不得,老百姓更得罪不得!
  一张笑脸相迎,一杯茶水暖心,一颗诚心办事,他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细微、繁琐,吴群却从未因此而生厌烦情绪,10多年来,他在琐碎中坚持,在细微中体贴,以热心、耐心和细心,让每一位当事人都体会到了温暖。
  固镇县居民王宗成,前两年因宅基地纠纷搞得焦头烂额,由于与邻居王守忠家发生打斗,造成两家积怨越来越深。 2009年冬的一天下午,王宗成夫妇俩冒着大雪从老家来到市检察院,专门来找吴群诉说他们的烦心事。
  “不急,喝点热水吧”,“下雪天赶路一定很冷吧,快来暖和暖和”,虽然已快到下班时间,但吴群并不着急,拉过椅子坐下来认真倾听,谈完话天已经黑了下来。此后,吴群先后三次来到王宗成家,查看地形地貌,听“各说各的理”,耐心地与他们闲话家常、劝说调解。双方的怨气终于得到冰释,当事人握手言和之际,不忘感谢吴群:“吴检察官,真是不好意思,今后,可再也不能给您添麻烦了。 ”
  和气的笑容,耐心的倾听,拉家常般的对话,让来访者有个明白,顺心而去。
  2007年,王树臣老人因一起借贷纠纷经法院终审判决败诉后,来到检察机关申诉。正值七月酷暑天气,两位老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负责接访的吴群赶紧让老人坐下,把电风扇转过头去,又端上茶水。在耐心听取老人的申诉主张后,吴群答复老人无论案件能否抗诉,将尽快给他们一个详细答复。老人临走时说:“就你这个态度,我们相信你。 ”后来案件经审查形成了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经省院抗诉后,再审得以改判。
  吴群常说:“我就是要办‘人情案。’”对此,他有着独到的解释,所谓“人情案”就是执法办案人员要为民办案,满怀人民之情,爱民之心,公平正义无私无畏,依法办案。
  多办案,办好案,办铁案,他千方百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素质能力
  刚到检察院工作时,吴群体会到了“半路出家”的艰辛。专业术语一个接着一个,卷宗长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吴群没有气馁。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知,他给自己订立了一个原则,一定要“多办案、办好案”。
  2002年,国家开始确立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明确规定只有通过司法考试才能取得办案资格,才能成为一名检察官。吴群狠下决心,一定要啃下“硬骨头”。在办公室、在家里、在出差的途中,甚至上下班的路上,都洒下了他刻苦钻研的汗水。他曾自费到北京参加司考培训班,曾因上下班骑车戴着耳塞听司考讲座的内容差点撞到行人,在深夜一遍遍给自己浇凉水以保持清醒。
  终于,吴群以较高的分数攻下了这一令不少人望而却步的“堡垒”,并且成为全省检察机关第一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军转干部。
  吴群此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注意对办案素材的积累。在他办公桌的第二个抽屉里,放着一个黑色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载了他所了解的每个案件。他还将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资料分类装订,多年的积累,他的办公室已经成为全处室的“资料库”。
  吴群总结出的申诉案件“五段论审查法”,即从证据提供、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判决结果、办案程序这五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现在,这已经被大家反复实践,不但加快了办案进度,而且明显提高了办案质量。据统计,2006年以来,吴群共办理民行申诉案件300余件,其中抗诉案件109件,提请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36件,经再审改判、调解和撤销原判发回重审82件,其办案的数量和质量令人称叹。(记者 李晓群 郭耀华)
 
只留正气在人间——记蚌埠市检察院检察官吴群(下) 
 
  48年的人生,吴群未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短暂人生中的一言一行感动着人们、平凡敬业中的为民情怀激励着人们、坚守情操中的清正廉洁鼓舞着人们!
  17年从军生涯,铸就他一往无前的作风和品质17年的从军生涯,铸就了他一往无前的作风和品质。
  1986年10月,带着青春与梦想的吴群,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驻蚌埠舟桥团,任一连二排排长。 1987年夏,持续暴雨造成淮河两岸部分村镇内涝严重。灾情就是命令!吴群主动请命,担当水上搜救队队长,带领5名党员日夜兼程赶往灾区,挨家挨户背老人抱小孩上船。黑暗中,由于遇上急流、暗滩和漩涡,冲锋舟险些侧翻。危急关头,他毅然跳入齐腰深水中,奋力推舟前行,用了2个多小时,将10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当他挽起裤管上岸,才发现右腿上被划出一道六七厘米长的口子,伤口还汩汩冒着鲜血。
  “吴群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义无反顾,什么叫钢铁意志,什么叫一心为民。 ”吴群生前的一位战友深情地说。当时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你不畏艰险?吴群淡淡一笑:“舟桥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我一定不辱集体的光荣和神圣! ”
  1991年,组织上将他调到全团出了名的后进连团直高炮连任指导员。看着团领导和连队官兵信任的目光,他暗下决心打一场“翻身仗”。上任伊始,为摸清连队真实情况,他陆续与全连108名官兵促膝谈心,笔记写了满满三大本。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连队风清了,官兵气顺了,各项建设也走在前头了。当年,连队跨入先进行列,他与连长被部队评为“一对好主官”。
  1999年8月,他惜别战友,转业成为一名检察官。然而,吴群仍心系军营不忘战友情,多次倾情为战友们排忧解难。从检12年,他先后义务为60多名现役官兵和复转军人解决涉法问题78个,为54名军属维权共计88起,被战友们和军属亲切称为“吴事不问”的好检察官。
  400多个日夜,他与病魔抗争坚守岗位
  在吴群家里,珍藏着一本关于食疗养生的书和几张治疗癌症的民间中药药方,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都用红笔细心标注出来。这是已经80多岁的洪治钧老人专程从合肥赶来送给吴群的。
  2010年2月的一天,情绪激动的洪治钧老太太走进吴群的办公室。因养老金无故被原工作单位扣除,包括洪治钧在内的几十名老职工生活困难,几年来申诉无果。就在吴群全力投入此案办理时,无情的病魔突然袭来。 2010年4月初,吴群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给出的“残酷结论”是:最多还能坚持6个月。
  临住院前,吴群特地打电话向老人表示歉意,说自己因病不能亲自将案件办理完毕,并告诉她案子已移交同事继续办理,请她放心。躺在病床上的吴群,也时刻牵挂着案情进展,尽管连说话都已经十分吃力,他还是经常用电话和同事交流自己的办案思路,要他们记得与老人联系。
  病情震惊了吴群身边的所有人。院领导前去看望吴群,吴群表现得非常乐观:“病来了就治,不要紧。癌症不可怕,我还要办案! ”
  2010年7月,病情初步稳定的吴群要继续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多次劝吴群以身体为重,他却说对自己生病很愧疚,认为耽误了工作。在他的坚持下,单位只好让他接待申诉人来信来访。
  从重返岗位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吴群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化疗。为了尽可能不耽误工作,他每天总是一早赶到医院治疗,以赶上下午上班的班车。和以前一样,吴群热情接待着来访群众,让人轻易看不出身体异常。只有那微皱的眉头和不时擦汗的细节才显露出隐藏的痛苦。看到一条毛巾不离手的吴群坚持工作,同事们说不出的心疼和感动。
  7月13日凌晨0点17分,吴群坚强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此时,吴群已与癌症顽强抗争了400多个日日夜夜!
  从部队到地方,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吴群家在蚌埠东郊的一个小山坡上,是一所仅有40.5平方米的小平房。走进吴群的家,让人忍不住辛酸:家具大多是夫妻俩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上厕所要到百米开外的一个公共旱厕。吴群的妻子梁仁玖告诉记者,部队原分给他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他却在转业时让给了一位战友,转业后新单位的分房已经结束,他们一家10多年就租住在这套简陋的旧房中。
  “寒酸”的吴群,在工作方面却非常慷慨。妻子还记得吴群从部队转业那年,领了不到一万一千元的转业费后,眉头也不皱地花了近一万元买回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吴群说学会用电脑,工作效率能大幅提高。到检察院后,吴群发现处室8个人只有2台电脑,工作不便,就把自家电脑和打印机搬到单位。这可是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了,妻子不同意,吴群却说,买电脑不就是为了用吗,在单位用和家里用不是一样嘛。直到市检察院更新了办公设备,为每位干警配齐电脑后,吴群才把自家的电脑搬回去,而那台“私物公用”的打印机至今还在吴群的办公室里。
  吴群的清贫令很多人吃惊,其实,他并不是没有“门路”可走,他却坚持做到严于律己。
  1995年到1999年,吴群在部队担任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和团保障中心主任。每年他负责购买的物资金额达200多万元。有人要给他回扣,商家请吃饭、送礼品,他都拒绝。转业到检察机关后,吴群还是清廉本色,从不以案谋私,吃请、礼物一概拒绝。谈到吴群,检察长王永法说,“他有着一种非常朴素、正直的情感,觉得自己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军官、检察官,就应该无条件地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记者 李晓群 丰静)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