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永不停歇的民政“老黄牛”

永不停歇的民政“老黄牛”
——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政局局长朴范镇

    新华网长春3月18日电(记者宗巍、魏蒙)50多岁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政局局长朴范镇形容干民政工作就像“老黄牛”拉犁,使劲拽又不能停顿观望。这些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6年9月,朴范镇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市长转岗州民政局局长。地处长白山脚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沿边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州困难群体有30多万人,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2万多人。“一定要让困难群体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医疗有保障。”朴范镇上任伊始就把这个承诺放在心里。
    “低收入群体最关心的就是吃饭问题。”朴范镇说。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多筹措资金。面对物价波动频繁,朴范镇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做到让低收入群体“安心吃饭”。在他的推动下,如今延边州所辖8个县市全部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造成的影响。
    延边州安图县两江镇两江村低保户金德迁今年43岁,已经被股骨头坏死折磨了10多个年头,看着别人家都富了起来,而自己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却生活艰难,他心里甭提有多着急了。但打听到手术费需要3万多元的时候,他彻底放弃了手术打算。
    令金德迁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9月份他成了延边州第一位民政资助免费接受手术的对象,而且手术非常成功。“做了这么大的手术,我自己愣是没花一分钱,我连做梦想都没敢想。”金德迁高兴地说。
    在2011年的“三帮扶”活动中,朴范镇了解到,全州有100多名患股骨头坏死的低保对象因无钱治疗长期不能下地干活。“如果这些患者不能根除病痛,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长期困难的问题。”在他的组织协调下,一项旨在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病痛”和“家贫”双重难题的活动在全州展开,金德迁就是受益者之一。
    为了改变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医疗负担,朴范镇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延边州困难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在适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完善“一站式”服务,有效缓解了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重大疾病支出型家庭等困难群体治病难问题。
    延边州素有爱老、敬老、尊老、扶老的光荣传统,但这里经济欠发达,福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很难应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朴范镇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硬件设施作保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失去支撑,让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有尊严体面地生活也将失去依托。”
    从2007年初开始,朴范镇亲自带队展开调研,把“项目开发梯次推进、特色建筑加速集聚”作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方针,拉开了“民政一条街”建设的序幕。在短短的4年中先后投入1.2亿元,在“民政一条街”上建设了12个福利设施项目,建筑面积达4.7万多平方米。
    延边州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优抚对象人数占全省优抚对象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对延边这块革命热土独特风貌的概括。2007年朴范镇到延边光荣院慰问优抚老人时发现,一栋建筑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的陈旧小楼住了100多名优抚对象,设施破旧、住宿拥挤。看到这种情况,朴范镇深感愧疚和自责:“让这些功臣们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于心不忍。”
    规划,筹资,建设。2009年,延边州第一座抗十级地震5500平方米的新型建筑在延边光荣院院内拔地而起。这是一座集饮食、居住、医疗、洗浴、休闲、娱乐、健身、康复为一体化的综合性建筑。
    一级伤残军人金相烈是一位有着20多年“院龄”的老院民,搬进新居的第一天晚上高兴得怎么也睡不着,索性招呼所有活动能力的院民来到新楼前面的活动场地,唱起歌跳起舞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
    看到这些年有那么多困难群众得到帮助,朴范镇心里很欣慰,但他也深深感到肩上担子那沉甸甸的分量,这头“老黄牛”不能停歇。眼下,朴范镇正在筹划着一个新的5年规划,让州里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