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救人方显英雄本色
浪里救人方显英雄本色
——记北航某场站四级军士长范传会
“当了个当,当了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讲一讲大义水兵范传会。黄河水,透心凉,救群众,真敢当。他是部队培养的英雄兵,他是齐鲁大地的好儿郎!”
用这一段山东快板介绍出身在山东梁山县的范传会再合适不过了。在北航某场站场务连养场任分队长的四级军士长范传会三九寒天两跳黄河成功救人的感人事迹不仅为自己英雄的家乡增了光,更为培养自己的军队添了彩。
壮举——折射军人英雄本色
时间倒回2013年1月19日那天,在老家休假的范传会,与同村的4人开车外出办事返回经过京九浮桥时,看到一位身穿红色羽绒服的中年妇女投河轻生。
危急时刻,范传会等人立即开车沿着浮桥追赶了300多米,看到岸边有一条拖船,跳下车准备用拖船营救。可由于天气寒冷、尝试3次都未启动成功。这时,范传会立即跳上车,沿着黄河河堤继续向前追赶,大约1500米后,他毅然脱下衣服跳入冰冷刺骨的黄河,奋力游向落水女子,但由于水流太急,没有截得住。
范传会立即游回岸边,迅速向黄河下游跑去,选择了一个漩涡较少、易于施救的水域,第二次跳入黄河。六七分钟后,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范传会成功地将轻生妇女救起,并被早已等候的救护车送往当地医院紧急抢救。这时,冻得手脚麻木的范传会坐车悄然离去。
“当天气温降至零下13摄氏度,水流大约每秒4米,很急。河面还有成片的冰凌,河底有数不清的暗涌……”谈起那天营救时遭遇的险境时,与范传会一起参与救人的范那里村村支书范圣奎仍心有余悸。
壮举垂青于英雄,“大义水兵”的纵身一跃并非偶然。早在10年前的冬天,也是正在休假的范传会,途经黄河岸边时,发现一名孕妇跳河。他毫不犹豫,一个猛子扎进了河里,在水中搏击了20多分钟,成功将已怀身孕三个月的妇女救起。
“说不怕那是假的,如果我爬不上来,9岁的孩子、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子、年事已高的父母、瘫痪在床的爷爷,又由谁来照顾?”“救人回来,我没有跟家里任何人说,就是无法直视对方担心的眼神”……范传会只是一个普通人,家中有牵挂、心里有顾虑。在他看来,自己离英雄、模范的高度还很远。
英雄瞬间成,却似平常时。2006年冬,连队在给跑道清理积雪时,吹雪车的尾部油箱突然燃起了大火,火苗乱蹿,浓烟四起。不及时扑救,价值50多万元的装备将瞬间变成一堆废铁,要是大火引燃油箱导致爆炸,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范传会一把抓起灭火器,猛地推开车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对准火苗奋力喷射。几名后退的战友在范传会的感召下也拿起灭火器、大扫把,加入到救火的行列……火终于被扑灭了,装备保住了,这时老范才发现自己的右手已是鲜血淋漓,原来刚才急于取灭火器,被铁片划出了一条2厘米长的口子。至今,在他的右手上,还能清晰地看到那次救火时留下的疤痕。
私下里,上等兵李群悄悄地问:“老范你也太猛了,当时我们都吓懵了,要是吹雪车爆炸了该咋办?”“军人肩上责任大,关键时刻冲不上去,怎么当一个好兵?”范传会的表情坚毅严肃。
义举——折射军人政治本色
范传会所在的家乡梁山县,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故事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有党史上的“将军渡”、“独山抗日歼灭战遗址”。从小耳听先辈们抗日支前故事,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
范传会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性格的典型“梁山好汉”。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经在黄河边救起一名老者和少女,他的侠肝义胆享誉十里八村。同他关系要好的同村村民范在保说道:“范传会每次谈到他的父亲,都会下意识地摸一摸下巴,说他的父亲曾在一次和盗窃犯的搏斗中,下巴被砍伤而留下疤痕,已经长不出胡子了,将来他也要做这样的人!”
在乡亲们口中,“正直、善良、热心肠”是对范传会最朴实的评价。读初中时,看到“小混混”欺负弱小同学,他敢迎上去帮一把。见到有人乱插队、公交车上不让座,他敢上去管一管,有时遇到气焰嚣张的,他也从不示弱。每当提起这些事,村支书范圣奎就夸“这小子骨子里就透着股正气”。
1996年年底,范传会穿上梦寐以求的“海军蓝”,来到辽西某机场场务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水兵。在近年来部队深入持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他深刻认识到,当代军人所崇尚的“义”,不是为哥们两肋插刀式的狭隘的“义”,也不是“梁山聚义”式的浅层的“义”,而是坚定政治信念、充满军人血性、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义”。以行不以言!范传会用体现出时代精神的“大义”和一名革命军人对使命担当的有力回应。“现代社会多的是物质的追求,太功利、太浮躁,正因为在这种背景之下,范传会这样一种壮举才更具有震撼力,才更具有说服力”。基地政治部孙涛主任如是说。
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这个朴实的道理其实早已植根范传会的心中,融化在他的血脉里,英雄的身影已然成长。
智举——折射军人先锋本色
严冬的黄河水,冰冷浑浊,一眼望去满是薄如纸翼、锋利无比的冰凌。附近村民们说,别看黄河表面平静,实则水下激流澎湃,到处布满了暗涌、漩涡。
为拦截落水者,范传会与湍急的河水比速度,奔袭800多米二次入水,凭借精准的判断成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在刺骨的冰水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他毅然选择弃车,让四肢在奔跑中充分预热,增加了成功施救的砝码。为了节省宝贵的体力,他用嘴咬住绳子,借助河水的冲击力牢牢地抓住了这根“生命线”,完成了这场生命的接力……
范传会所在场站政委刘影说,“他那瞬间定格的胜举,何尝不源自于他平时的‘训练有素’,以及一名军人在制胜高地上随时准备冲锋的姿态。”
2000年,范传会参加基地岗位练兵比武,拿了个第二名。沾沾自喜的他却遭到老班长的批评:“比武场就是战场,战场就没有亚军,你已经输了,还高兴什么。”
正是从这时起,顽强硬朗、坚持不懈的作风,一点一滴渗进了范传会的骨髓。翻烂了参考书,磨掉了几层皮,上千次的反复练习,极尽苛刻的自我较劲,换来了06年基地比武,他一人入围倒库移位、蛇形路等3个比武项目,打破“无千斤顶换轮胎”项目纪录并保持至今的累累硕果。
范传会不仅是本职业务的“精武之星”,也是场务工作的“全能之星”。全连3个分队的消防、灯光、驱鸟、工程机械等6门专业,他门门精通;切割、划线、灌缝等15种特装的操作与基本维护保养技能,他样样拿手;先后带出了60多名技术骨干。
去年的一次夜航保障,助航灯车突然熄火,眼看着飞机就要降落,道面上仍然漆黑一片,在场人员却束手无策。特情就是命令,范传会二话不说,“噌”的一下钻到车底下,在危急时刻仍能熟记特情处置步骤并冷静正确操作,“抓”、“推”、“冲”、“喷”……“摸黑”迅速将断裂的油管连接好。灯光开启,两架战鹰安稳着陆。
血性无敌,不是逞匹夫之勇,不是展匠人之能,不是循功利之径,而是一种为得大道的追求。“当得起兵不是本事,练得起武那叫适应,打得赢仗才叫能耐。”回首范传会的成长历程,他的战友、场务连现任养场分队长四级军士长李枝华,两眼之中充满了钦佩。(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