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最多的称呼是“兄弟
对他最多的称呼是“兄弟”
——记上海普陀区紫藤苑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早上9时30分,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办公室里电话就没有停过。
短短一个小时,办公桌上的大红色电话,兜里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前前后后响了12次。
从1999年担任桃浦镇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开场。
居民7904人,其中外地来沪1279人,60岁以上1432人,单亲家庭53户,吃低保357人,下岗失业701人,精神病患者86人,残疾196人,受过行政拘留以上332人,吸毒人员43人……结构如此复杂的小区,上海难觅第二个。
在这个小区,关于杨兆顺的“传奇”故事很多:他曾一句话劝下了在医院门口准备烧汽油的人;他曾与吸毒人员同吃同住,让家人都不管的男子成功戒毒;他曾让一度想要自杀的残疾人,成为热心服务居民的社区工作人员……
传奇背后,是十几年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他不仅让居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也让曾经笼罩在“两湾一宅”动迁居民心头的“边缘心理”阴霾消散。
十几年的努力,居民是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这也是杨兆顺给自己的“定位”。
把群众当作自家人
关键词:兄弟
老杨名言:“老家有句话‘锅不热、饼不靠’,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能为居民群众服务,是我一辈子的福分。”
跟着杨兆顺走在紫藤苑小区里,一路上居民们都亲热地跟他打招呼,上海话、苏北话、普通话自由转换,不像党总支书记进社区,倒像家人又回到了家里。
在紫藤苑,很少有人管杨兆顺叫 “书记”——老人们习惯喊他“宝宝”,孩子们称他“杨老师”,但对他最多的称呼,还是“兄弟”。
居民老黄神志不清,露宿街头,满身屎尿,只记得自己是“紫藤苑”的。是老杨,二话不说抱起满身污秽的老黄,安顿住宿,悉心照料,直至料理完老黄的后事。
年过八旬的崔老太儿子突然中风,本就困难的崔老太不知所措。又是他,查政策,找资源,想方设法为居民解决困难,还带头捐款,并垫付崔老太儿子看病的钱……
别人不愿碰、不敢管、不知道怎么办的事,他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居民们说:“老杨靠得住!”
与居民感情近了,许多棘手的事情也好办了。
今年春节前,小区一户居民因房屋出现质量问题被安排在外借宿,这户居民年迈的父亲忽然过世。家属悲痛万分,有人唆使他们“闹一闹”。正酝酿间,杨兆顺臂挽黑纱,带着花圈上门,走到遗像前恭恭敬敬地磕3个响头。他对这户居民说,“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我要陪你三天守灵。设灵堂的事由居委会协助解决,桌椅板凳我们都会提供。”
家属惊呆了。想不到小区“头头”放下身段“给面子”。最后的结果是:“听老杨的”。
在紫藤苑,哪家亲人离去,杨兆顺都会带着花圈上门。有人批评:你是个党总支书记,给死者磕头有失身份。杨兆顺很不服:这是对死者的尊重,磕个头是人之常情。在基层工作,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关键是和群众融到一起。
居民知道,遇到事情,这个“兄弟”,跟他们在一起。
如今,就连小区里的外来务工人员都知道,“有困难找杨哥”。对杨兆顺来说,辖区居民都是自己的家人,没有先来后到之分。
居民的诉求都是大事
居民的诉求都是大事
关键词:换位
老杨名言:“别说官话、套话,就说我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草根语言’,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事。做社区工作就要说到做到,这样群众才会相信你,跟你走。”
紫藤苑小区有名的“保安”小周,“模子”巨大,眼睛斜睨,不怒而威。夜里往小区一站,晚归的居民“特别有安全感”。
就在两年前,小周还是家人的一块心病。小周的父母找到杨兆顺时说得眼泪汪汪:儿子体重超过170公斤,找了270多次工作全被拒了,使24岁的小伙子备受打击,躲在家里玩电脑。
杨兆顺四处联系,别人一听如此“大块头”,纷纷摇头。杨兆顺辗转反侧,“突发奇想”:这么个“大块头”,可以做保安!好说歹说,终于说动了物业公司经理。老周一家人脸上都洋溢起笑容。不过杨兆顺又多了不少操心事:保安制服要特别定做,椅子要专门焊制的加大号铁凳……看到小周,杨兆顺总要问他什么时候值班。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小周的岗位上聊聊,督促他减肥成了老杨的新习惯。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杨兆顺说,身在最基层,党和政府的说法要落到实处,不能光靠说,还得扎扎实实去做。小区困难群众多,就必须“对症下药”,一个一个解决。
紫藤苑小区,有一群别人看来“惹不起”的人。小区居委会初开张,拥来一群“两劳”释放人员,踢门砸窗,闹着要办低保。其中一名“刺头”裔根发,曾因杀人被判死缓,蹲过20年大牢。冲进居委会,他二话不说,先一头撞穿夹板做的服务柜台,准备来个下马威。
如今裔根发回想起那时摸着头笑了:“我够狠了,杨书记比我还狠!他拍着桌子吼,‘你有种,头不要拔出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老裔是个“黑人”。早年去吉林插队,屡屡犯案,在东北和新疆都服过刑,转来转去把户籍弄丢了。一遍一遍地聆听中,杨兆顺了解到,老裔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全靠外来妹妻子一人打工。杨兆顺先帮老裔的母亲办了低保,又帮他儿子报上户口,还安排他在小区做点事。生活有着落,老裔人也变了,还当上楼组长。为解决老裔户口这块“心病”,杨兆顺整整跑了十年。如今,户口底根找到了,已进入解决阶段。
连老裔这样的“狠角色”都服了杨兆顺,许多“山上下来”的人也心悦诚服。面对这些特殊居民的拳头甚至玻璃碴、刀片,杨兆顺不是不怕,“我没有退路。我退了,他们怎么办?”杨兆顺相信,这些别人眼中的“刁民”也有合理诉求,“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当一个人遇到生存危机,我们不伸出援手,不就把人逼上梁山?这批人恰恰是小区最不安定的因素,既然落户我们小区,就是一家人。”
这些人讲江湖义气,认杨兆顺是“哥们儿”。杨兆顺清楚,称兄弟讲感情,但必须“到位不越位”,“时刻记住:大道不偏,小节不失,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含糊,守牢自己的底线”。
驱散“边缘”的心理阴霾
关键词:感恩
老杨名言:“人要懂得感恩。从下岗工人到党总支书记,组织上对我这么好,我必须把工作干好,干出名堂。在这个岗位,上能为组织分忧,下能为居民解愁,能把别人说‘难弄’的地方‘摆平’,我就觉得活着有价值!”
站在居委会服务中心的桌子前,张斌正听着残疾居民的心事,脸上的微笑从未消去。张斌是紫藤苑居委会的助残员,也是居委出了名的“全面手”,不仅对小区196名残疾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还经常运用自己的电脑特长,帮助居民解决电子器材问题。“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杨书记就是让我再生的人。”张斌说出这句话时,举起他的右手——手掌上只剩下一根拇指。
张斌父母是支内人员,至今未回沪。张斌出世后,父母将他送回上海。中专毕业,张斌曾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一次偶发事故,让张斌右手残疾,工作也没了。“那段时间精神恍惚,想到了自杀。”一瞬间,长期寄人篱下的压抑,突遭身体残疾的沮丧,未来生活的渺茫……压力像一张毯子将张斌紧紧裹住,他觉得自己“走不出来了”。
杨兆顺立即上门找张斌。张斌不想理他,杨兆顺就不停地上门。这份坚持,让张斌感受到关爱,看到了希望,“杨书记告诉我,什么都不要害怕。他还帮我联系培训班,鼓励我上大学……”
能帮居民驱散心理阴霾的人,同样走过一段艰难岁月。而立之年刚过,杨兆顺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企大下岗。离开国棉二厂,他开过出租,当过保安,干过仓库管理员,也摆过地摊。工作不稳定,妻子又因心脏问题被推进了手术室……杨兆顺用 “落魄”来描述当时的心情,“是党组织给了我信任,帮我从落魄中挣脱出来。”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上海团市委举办社区管理培训班的消息。按招生要求,37岁已经超龄。但听了他的经历,团市委决定让他破格面试。2个月后,以面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的杨兆顺成了班里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期1年的培训结束,他拿着培训证到当时的中山街道“自荐”当居委干部,成了自己生长的“两湾一宅”仁义里居委会主任、团总支书记。只是,这份稳定的工作也让他成了“拼命三郎”。
杨兆顺的名声越来越响,有企业开出双倍薪酬“挖角”……不是没有思想斗争过。但杨兆顺记得,有一年台风,他爬上楼顶帮一户居民拉回屋顶的油毛毡。有路过的人说风凉话,“这种时候,共产党员都跑哪里去了?”居民们冷着脸对路人说,“共产党员就在屋顶上!”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