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财政”惠泽百姓
让“民生财政”惠泽百姓
○赤心木
自2006年来,江苏省灌云县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语境下的独特的“民生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那里,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可免费进行初次技能培训、该县投入23亿元建成了县文体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游泳馆、投入1200多万元实施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工程…… (12月31日《经济参考报》)
民生问题,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的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量事实表明,民生问题连着民心,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
但长期以来,我们各级地方政府扮演的是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有些地方甚至“有钱搞形象工程、无钱办百姓大事”。财政支出,放在首位的往往是“政绩财政”,大部分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剩下的残羹冷炙才被用于改善民生,结果是一边是经济增长,地方GDP不断攀升,城市经济“欣欣向荣”;一边却是百姓生活质量下降,许多人住不起房子,看不起病……导致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加剧。
政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盖高楼,这些是需要的,但与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比起来,有个孰轻孰重的权衡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的财政收入来之于民,当然必须最大比例地用于民生,围绕民生来安排财政支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中的积极作用,让百姓得到实惠。
让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民生,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民生财政”,这是社会的双赢选择。对于政府来说,“民生财政”改善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和谐发展,巩固了执政根基。对于老百姓来说,参与公共财富蛋糕的分配,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无疑是最实惠的事情。但真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那么容易,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才会时刻关注老百姓的疾苦,在决策、办事中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同时,必须转变政绩观念,一个政府,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在于地方GDP升了多少,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应该把老百姓安居乐业当作最大的“政绩”。
灌云县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政绩观,坚持走“民生财政”的民生之路告诉我们,致力民生是否拥有充足的财力并不是借口,也不在于经济发达与不达与否,而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该地政府的政绩观,用实实在在的“民生财政”惠泽百姓的举措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民生问题,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的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量事实表明,民生问题连着民心,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
但长期以来,我们各级地方政府扮演的是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有些地方甚至“有钱搞形象工程、无钱办百姓大事”。财政支出,放在首位的往往是“政绩财政”,大部分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剩下的残羹冷炙才被用于改善民生,结果是一边是经济增长,地方GDP不断攀升,城市经济“欣欣向荣”;一边却是百姓生活质量下降,许多人住不起房子,看不起病……导致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加剧。
政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盖高楼,这些是需要的,但与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比起来,有个孰轻孰重的权衡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的财政收入来之于民,当然必须最大比例地用于民生,围绕民生来安排财政支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中的积极作用,让百姓得到实惠。
让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民生,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民生财政”,这是社会的双赢选择。对于政府来说,“民生财政”改善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和谐发展,巩固了执政根基。对于老百姓来说,参与公共财富蛋糕的分配,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无疑是最实惠的事情。但真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那么容易,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才会时刻关注老百姓的疾苦,在决策、办事中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同时,必须转变政绩观念,一个政府,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在于地方GDP升了多少,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应该把老百姓安居乐业当作最大的“政绩”。
灌云县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政绩观,坚持走“民生财政”的民生之路告诉我们,致力民生是否拥有充足的财力并不是借口,也不在于经济发达与不达与否,而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该地政府的政绩观,用实实在在的“民生财政”惠泽百姓的举措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