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治庸
亮剑治庸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将治理庸懒散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
向庸懒散亮剑!这是党中央发出的指令。
这里,且先说说治庸。
庸,本指平常,不高明,引申为没有志气,没有作为。它虽是一种消极状态,但过去人们一般总是熟视无睹,以为没有大碍,何以现在到了要“治”的地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庸”发生了病变,从普通的痦子、疙瘩已钙化为恶癌、毒瘤,必欲割之而后安。
亮剑治庸,至少要治三种庸状:庸才、庸德、庸情。
一是平庸。流行的一句话是,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因为平凡与平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日常工作中,平凡者思虑如何改进工作,而平庸者则盘算如何逃避问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我们过去很多人默认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很少开拓创新,更多保守陈旧,常常会成为事业发展、工作创新的阻力。报载,美国诗人艾略特一次曾接受邀请,担任诗歌奖的评审。他读了六百本诗集后,无奈地承认,没有哪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些诗大多“好得很平庸”。他说的是文学创作,个中道理却直通职场。我们现在机关中也有一些年轻干部,渐失朝气,变得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庸人比好人、能人更吃香。所以,治庸的正面效用,可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是中庸。孔子的中庸之道,本意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孔子的“中庸之道”被许多人错解错读了。“庸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官场的“潜规则”: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有人甚至津津乐道:“庸道“之上乘,当能以“庸”取胜,平步青云;“庸道”之中乘,至少以碌代为,保住位子;即使“庸道”之下乘,尚可以“庸”保身,混混日子。如果说,平庸更多的是才华和能力的问题,中庸则更多源于心理和思想的层面。它象一个暗伤,降低党的肌体免疫力,侵蚀着健康的政治生态。
三是庸俗。有言:官场庸俗作风,是通向腐败的引桥。此言不谬。很多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庸俗化开始的。譬如,官场气,谄上而骄下,前恭而后倨;市侩气,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铜臭气,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还有纨绔气,沉溺于灯红酒绿,寄情于歌厅浴城。在庸俗之风影响支配下,一些人要么不想事不做事,要么疲沓混事、敷衍了事,要么误事坏事。因为他已经被庸俗的网牢牢罩住,或者情迷心窍,或者利令智昏。最可怕、最发人深思的是,庸俗之风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反之,如果你找人办事不送礼不请吃,如果你逢年过节不去“意思意思”,不要别人说你,你自己也会觉得不自在不踏实,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
治庸,剑既亮出,必下狠招:开展主题教育提升能力水平是基础,组织专项治理开展效能建设是重点,健全考核体系实施绩效管理是关键,加强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是保证。只要招招点穴,剑剑封喉,不管什么顽疾,岂有治不好之理?
说到底,治庸是更深层次的反腐。(亭湖区委宣传部 汤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