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官员职务消费:内部公示不如对外公开

官员职务消费:内部公示不如对外公开
石家友 

  针对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超标准公务接待等现象,重庆市将在市直机关内部实行公务接待费用、公务用车里程、公务学习考察内容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内部公示制度。据说,内部公示制度的相关方案正在拟定中,此举旨在整治机关“奢侈享乐之风”。(3月27日《重庆日报》)
  掌握公权的公职人员,要切实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有一些开销在所难免,用一句流行语,那就是“必须的”。但这些开销,不能随心所欲,应该都有一定的规矩管着。但在实践中,一些人往往不顾规矩甚至罔顾规矩,比花自家的钱还随便,以至于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务接待成了无底洞。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掌握实权,开销起来更是没边。
  官员职务消费的乱象,老百姓一直深恶痛觉,从民间到庙堂,也都有很多议论;尤其是每一年,各级都要开会议发文件“重申”,严禁这个,严禁那个,费了不少的周章,效果却不理想。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官场奢靡之风时不时反弹,弄得大家都有点“审奢疲劳”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关键的原因,恐怕在于官员这种开销总跟公众“躲猫猫”。它不是躲在似有似无的“小金库”里,就是藏在经过特殊处理的会计科目中,总之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西。
  有一句俗话叫“见光死”,也就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的意思。重庆市看来要对这种开销下狠手了。但在我看来,这一手内部公示的法子,可能还不够狠,不够给力。
  内部公示,无非是在内部人中公开。内部人,就是机关中人,也就是俗称的体制内的人。具体点说,就是他那个单位里的虾兵蟹将。这些虾兵蟹将的顶头上司,就是公示的对象——恰恰就是这些人掌握着一帮子虾兵蟹将的升迁去留。这么绕来绕去,公示还有意思吗?公示的目的在于监督,当然还有“还领导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的用意。可是,让小卒子担负起监督顶头上司的重任,试问他哪来的勇气和胆识?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派,最终不还是官员不清不白、群众不明不白吗?
  当然,官员的职务消费能在内部公示一下,总比“躲猫猫”要坦诚,有进步。我看官员们不妨再往前走一步,干脆把公示牌搬到外面去。一方面,对外公开本身就包含了内部公示,省了内部公示的事。另一方面,官员也可以借此坦诚得彻底一些。其实,能在内部公示的信息,实质上都已经解密了,怎么就不能一步到位对外公开呢?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