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莫让“政误”缺席
政务公开莫让“政误”缺席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如此一来,既可以让更多的政府信息、政策措施广为人知,又可以有效地激发群众积极性,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群众监督,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然而,有的地方却信奉“家丑不外扬”的传统理念,在政务公开过程中只报喜不报忧,只亮政绩不谈“政误”,给政务公开披上了“皇帝新装”。谈论政绩时“一箩筐”都装不下,提到“政误”一指甲都嫌多,并且多是蜻蜓点水甚至避而不谈,为的就是争一个好名声。
岂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优秀的领导干部、再完善的政策措施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毫无疏漏。很多领导干部用“皇帝的新装”来掩盖“政误”,究其根源就在于一个“怕”字。怕损官威、怕丢官位、怕影响仕途。
其实,“政误”公开也是政务公开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敢于曝光“政误”,不仅仅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更是关乎领导干部是否讲实话、办实事的党性原则问题,关乎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越是舍得放下官架子、名利心的领导干部,越是群众心中的好干部;越是敢于脱下“皇帝新装”、自曝家丑的政务公开,越能取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要杜绝“政误”缺席政务公开的现象,领导干部应当常怀“三心”。一是淡泊名利之心。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放得下“面子”,才能甩开膀子彻底公开,避免在公开“政误”时顾虑重重、犹抱琵琶半遮面。二是实事求是之心。有了问题,出了错误,敢于公开,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只有敢于讲实话、讲真话,公开政误,才有利于更深入的认识问题、有效的改正错误。三是以民为始之心。政务公开不只是说给群众听听、做做样子、走个过场的“单方协议”,而是政府公开给群众看、群众反馈给政府听的“双向交流”。只有敢于将群众关心的“政误”一一摆上桌面,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这样的政务公开才能真正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形象。(网友:潍水滔滔)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