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把好“四道关口”抑制“三公支出”建设廉洁节俭型政府

把好“四道关口”抑制“三公支出”建设廉洁节俭型政府 

 
  5月31日,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建设一个廉洁、节俭的政府是我们的目标。中央国家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特别要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这项工作要注重制度改革和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中国反腐倡廉网6月1日讯)
  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简称“三公”支出。据有关媒体分析,中国每年“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元。而据财政部、发改委、统计局联合调研,中国政府公务用车(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花费1500-2000亿元,甚至有专家认为,这还是个“缩水”的数字。若加上公款吃喝和公款出国,“三公消费”将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以上。
  出国常常旅游,公车每每私用,公款大吃大喝,“文胜质则史”,形式胜过内容就会虚浮不实,名义是因“公”,实质为谋“私”,“三公”沦为“三私”。近年来,指责“三公”支出过多过滥的声音遍及朝野,如何对“三公”支出进行治理和改革,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率先在国家部委公开了“三公”支出预算,这是中央建设廉洁、节俭政府迈出的关键一步,笔者为此叫好。进行“三公”治理和改革,就必须在“三公”支出的消费过程中把好“四道关口”:
  一是把好“预算关”。支出什么名目?每年开支多少?预算是关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支出必须要本着合理、节俭的原则。何谓合理?就是刚性的支出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三公”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维持性支出这部分,即维持正常工作运行过程中不得不产生的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在预算的同时,还必须本着厉行节约、低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是分别由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审议的,但财政部门提交给权力机关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比较粗疏,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也就比较宽泛,不够细致严实,其合理性就不能最大化。因此,要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还要进一步搞好预算民主,通过制度的完善,保障权力机关能够充分、实质性地代表民众把好财政预算关。
  二是把好“公开关”。预算合不合理?敢不敢拿出来“晒”,接受民众监督是关键。中央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让国家部委“三公”支出预算率先公开。公开才会有公信力,公开才能提升公众的参与力与监督力。
  谁也看不懂的预算,即使公开了也没有意义。要真正公开,就必须让“账单”通俗易懂,公布的科目就必须细化。我国现设的科目有“类、款、项、目”四个级别,但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只公布到“类”和“款”,无法看出具体的开支,更无法判断是否合理,监督也就无从着手。名目不清、不利监督,就给“三公消费”过多过滥,滋生腐败留下了空子。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支出中,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预算确实不多,但却在“其他支出”中编制大量预算。什么叫“其他支出”?谁也说不清,这其中就隐藏着大量猫腻。因此,要真正公开,还必须规范和细化预算公开的内容。
  “三公”支出预算的公开,并不是最终目的。公开是手段,接受监督才是目的;“三公”晒太阳是途径,“节能减支”是才目标。
  三是把好“监督关”。敢公开,就要敢接受监督。叫谁监督?叫民众。温总理说得好,政府的工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要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监督政府工作的渠道。他们是政府工作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而来自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往往是最有力的监督。但是要真正监督好,也是需要功夫的。所谓公开,就是把预算公布于众,众目睽睽之下,乱花乱动乱伸的手总是会收敛,否则立马被发现,势成众矢之的,一些人一些部门不会那么犯傻。那些有不良居心、有贪腐念头的单位、部门,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规避一些东西,变着花样地不落实一些要求。
  所以,民众要加强监督,必须先学会如何监督。支出的公开数字不对头,要质疑有没有猫腻;支出的数字太庞大,要质问为什么花这么多;支出的数据太含混,要质询表述得更清楚一些。这是公众的权利,没有这个权利的充分主张,就不会有纳税人的钱被充分节俭。有关部门和官员应当习惯于这种监督,接受这种监督,进而主动自觉地规约自己的公款消费行为。
  民众监督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政府机关日常的“三公”消费。哪些人借出国出境考察的幌子,违规花公款旅游?哪些人以公务接待的名义请私人朋友吃喝?哪些人成天驾着公车办私事?这些都要纳入民众监督的范围。此外,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也要主动介入,畅通渠道,扎实开展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预算实施过程的监督力度。
  四是把好“问责关”。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5月31日得会议上指出,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要追究责任,首先还得完善制度。当前,很多一些地方已经针对“三公”消费建立了一些预防制度,如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公务卡实名购买和消费,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并实行双向询价等等。有了制度,才有了公共行为的基准,违反了准则,就要追究其责任。
  要使“三公消费”公开透明,除了要公开“预算账单”,还必须做好“决算账单”的文章,预算支出毕竟还要决算兑现。无论是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在决算时发现有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规定,大肆挥霍公款,打着公家牌子为私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都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建立廉洁、节俭型政府,抑制“三公”支出是重点。一方面要紧缩财政预算,扎紧钱袋子,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打好预防牌。 “上行而下效”,中央部门已经先行一步,自上而下,带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逐级行动,理想当能实现。(网友:曾祖腾)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