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晒“三公”,别忘了为什么而公开

晒“三公”,别忘了为什么而公开 
 石家友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过去,每逢春节,乡下人会请来戏班子唱大戏。通常,这样的大戏,往往连着演。东村唱几天,西村唱几天。十里八村演下来,从年前能一直演到出正月。演戏的时候,男女老幼,人山人海,那叫一个热闹。
  眼下,也有一台大戏正在火热上演,同样热闹非凡。7月6日中国工程院接过4月份科技部晒“三公”的接力棒之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进入密集期。至7月24日19时,人民网专门制作的公开时间排行榜显示,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79个公布了各自的“三公”经费。中央部门晒“三公”尚未收尾,地方公开的大幕也徐徐拉开。7月22日,北京市财政局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关于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的报告》等财政预决算信息,成为全国首个公开部门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相关信息的省级地方政府。北京的42家市级部门也将首次公开本部门2010年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同时,另有多个地方承诺“年内公开”。晒“三公”,会成为2011政府信息公开的“年度大戏”吗?
  中央部门晒“三公”启幕以来,一路公开引发了一路围观、一路争议、一路质疑。大型门户网站无一例外开设了专题,有网民评论,有专家解读;每一个公开的部门数据,也都赚足了眼球。还有媒体在反复比较中评选出若干“最”:公布最早、公开最细、花费最高、吃喝最多、人均最少……在我看来,“三公”越晒,越像是演的一场热闹的大戏——演员次第登场,观众乐此不彼:拍砖、灌水甚至戏谑之声不绝于耳。
  在我看来,仅仅以热闹而论,这场大戏已做到了登峰造极。但透过热闹看门道,是不是忘记了为什么而公开?
  晒“三公”的根本目的,在于接受监督、压缩经费,为迈向节俭政府铺路。数据向公众公开,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但知情是为了监督、便于监督、能够监督。2010年“三公”决算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更改;2011年“三公”预算已经人大通过,理直气壮。那么,公开干什么呢?仅仅是为了赚取公众的眼球吗,还是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制造“娱乐事件”?
  可监督、能监督,公开才有意义。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设计。国务院对“三公”公开有一个“细化公开内容”的要求。细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一个细致的规定。比如单独一笔5000元的“三公”支出要不要公开?其实,各级都有一个细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对公众反响强烈的“三公”数据,要有一个救济的制度设计:通过审计或其他方式确认其合法合理性;不能确认的,如属已经开支的事项,款项要能追回;如属预算事项,要能更正或修改。只有这样,“三公”经费的运行,才算晒在阳光下。公权花钱不在乎、不心疼的习惯,才能真正扭转。
  当然,作为曾经的政府机密,“三公”数据能跟公众见面,已属不易。不能不说,这是信息公开的大进步。但愿这样的大进步,能尽快跟公开的初衷并轨。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