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现象”揭示防腐败需慎初
“35岁现象”揭示防腐败需慎初
邱江华
邱江华
35岁,一些干部在这个年龄开始走上领导岗位,但其中个别人正是在这样风华正茂的年龄第一次开始了职务犯罪。西城区检察院出具的一份职务犯罪数据表明,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占到立案总数的12.9%。我们常常说,防腐败需慎独,“35岁现象”提醒的是,防腐败还需慎初。
随着干部的年轻化,一批有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若理想信念不坚定,难免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西城区检察院办理高某受贿案时,高某交代说:“他(行贿人)给我一个大皮箱,回去一数,是200万现金。拿大皮箱时有些紧张,但在诱惑面前,我没能把持住自己。”这是高某第一次受贿,知道“紧张”,却仍将200万元笑纳,有了第一次,也就很自然地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在被关押期间,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轿夫,在雨天穿了一双新鞋抬轿,刚开始时总是“择地而行”,但不小心新鞋踏进了泥水中,此后轿夫就不再顾及鞋子了。李真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记者,腐败的关键是第一次的“关口”被打破。
领导干部经常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意志薄弱者在第一次面对别人奉送的钱财时,会以“难辞情面”、“无碍大节”为借口坦然纳之,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侥幸心理作祟下告诉自己“下不为例”。而实际情况是,一名党政领导干部走上贪腐之路,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当第一次底线被突破,以后再想守住就很难了。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唐代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对慎初做了很好的注解:“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腐败断送的是干部的政治生命,断送的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无论是慎独还是慎初,核心是一个“慎”字,以谨慎之心面对工作、面对公众,以审慎之心面对历史、面对未来,将职务赋予的权力全部用在履行职责上,始终不迈出危险的“贪婪第一步”,才能终生清白。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