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程”:“形”有了 “象”却“麋鹿”了
“形象工程”:“形”有了 “象”却“麋鹿”了
抑扬顿挫scy
抑扬顿挫scy
今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部分读者来信,集中曝光各地形象工程,比如:《闹市光鲜小巷阴暗 “里子工程”少人过问》、《河南郸城观光铁路成摆设》、《安徽淮南欲耗资3亿建地标“球拍大夏”》、《江苏阜宁现“山寨版悉尼歌剧院”》(详见5月3日《人民日报》),等等,不一而足。
看完此条新闻,笔者不由得想到一种动物,虽说它的学名叫“麋鹿”,但因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人们更多的还是称之为“四不像”。
然而,所谓的“形象工程”是不能与“麋鹿”相提并论的。至少这“麋鹿”是中国特有、世界珍稀的动物。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仅有1320头(含人工繁殖)麋鹿,世界也不过2000头。
之所以把形象工程与“麋鹿”扯到一起,并不是对“麋鹿”的不恭,相反,是对形象工程的不屑——因为它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四不像”:“形”有了,“象”却“麋鹿”了。
不是吗?仅从我们一些地方热衷于求大求洋的“地标性建筑”看,除了“大”就是“高”,比如所谓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剧院、大喷泉,比如所谓的高了还要高的高楼大夏……而彰显东方文化底蕴、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的“庭院深深”、“小桥流水”建筑,几乎不见踪影。
即使对“修旧如旧”的古迹修缮,也是出于“形象”的冲动,虽说“形”有了,但“魂”却没了,缺乏了那种历史、人文积淀的韵味和厚实……
从这些貌似“地标性”建筑看,我们并没有汲取人家的精华,反而却在这种所谓的“求大求洋”中迷失了自我,以至于“形象”出新的“四不像”。
目前我们所知的那些不乏“杰作”和“大手笔”的形象工程,也仅仅是媒体曝光的结果,而媒体尚未曝光的呢?
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所谓的“形象工程”一直不敢苟同:一是华而不实,二是劳民伤财,三是多半都是所谓的“领导政绩”所致,一旦领导离开,“形象”也就成了“半拉子”甚至是“二皮脸”,折腾的还是当地,受伤的还是百姓。
诚然,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形象”,一座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工程”,“形象”与“工程”并不矛盾,即使是“形象工程”,也得符合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体现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那种仅凭领导的“拍脑袋”或为了政绩而人为的“形象工程”,真的没有必要。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的形象工程,更多的是“形”有了,“象”却“麋鹿”了。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