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该如何确保公车“100%逐辆登记”

该如何确保公车“100%逐辆登记”
高福生

  近日,一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情况自查登记表》下发至各地党政机关。包括车辆类型、购车时间及价格、资金来源等信息均在统计范围之内,经单位一把手和纪检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登记入册。(5月18日《济南日报》)
  众所周知,填表造册,摸清车辆总数,是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底子不再成“谜”,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理良方。不过,在目前这种现实语境下,如果没有“硬约束”护航,仅仅寄希望于一纸文件,寄希望于公车使用单位“自我革命”,要想在6月底前确保公车100%登记到位,那实在是有点悬。
  解读新闻中“自查自纠”、“不允许遗漏、瞒报”、“经单位一把手和纪检部门负责人签字”、“登记情况将在本单位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等关键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软”字,“硬”度明显不够。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大气候下,难保“领导们”不为一已之利,或遮遮掩掩,或“水里下尿”……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多年来,在治理公车乱象上,我们下发的文件,开展的专项整治还少吗?但这种“屁股底下的腐败”却禁而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公敌”。常识告诉我们,遏止公车腐败,我们已不差文件,不缺制度,缺的是动真来硬的决心和执行力。
  基于此,在自上而下新一轮公车治理之初,在“自查自纠”的第一个环节,就必须厘清何为“公私”,封堵某些别有用心者可能“造假”的通道和退路,不仅要在内部网站和单位显著位置进行公示,鼓励并重奖实名举报者,同时要组织力量对各单位登记上报情况逐车进行核实甄别,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对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实,立即处分或免职。
  只有增强文件、禁令的刚性,只有用硬约束“护航”,“100%逐辆登记公车”才会实至名归、首战告捷,公车治理才会走出“纸上谈兵”的轮回。“下回分解”如何,笔者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