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干得好不如考得好”
预防“干得好不如考得好”
一位同学,多次在公开选拔考试中胜出,在短时间内从普通职员晋升为副科级干部,又从副科级干部成为了副县级干部。
这位同学是幸运的。公开选拔,拓宽了选人视野,扩大了用人渠道,使一大批人才走上重要岗位,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也有人抱怨,“我的汗水和精力都在工作上,按部就班地走,远不如会考试的进步快”,“把大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没多少实绩,却能不断上新台阶”……如何预防“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让那些埋头苦干的人也能考得好、考得上,是公开选拔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般而言,“考得好”与“干得好”是成正比的。加强学习,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政治要求,尤其在今天,新情况、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不努力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就不强,遇到难题可能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在这个意义上,选拔干部应当多关注那些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但是,干部的价值,体现在带头干事、干净干事、团结干事、用心干事、干好事业上;干部的政绩,体现在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是干部的义务与责任,是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条件,“考得好”的目的,也是为了“干得好”,不能本末倒置。“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公开选拔,选的是能干事的人,为的是把事业干得更好。如果简单地以试卷成绩论英雄,干得好的不如会考试的,集中精力干事的人就要“吃亏”,不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整天琢磨考试的人,可能会谋到好处、占到便宜,但有违选人用人标准,背离了公开选拔干部的初衷。
干部是凭实绩干出来的,完善公开选拔制度,就要让干得好的也能考得好、考得上。但凡考试,都有一个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若试题与实际工作脱节,记忆类和纯理论类的题多,“考试专业户”就容易得高分;“干什么考什么”,以活题和实践应用题为主,拉近“干”与“考”之间距离,干得好的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试题,也是一种风向标。在实践中,干得好的干部,普遍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发展经济、富裕百姓等方面有办法、有实招。不断改革命题方式,使试题更好地体现实践特色,突出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实绩突出的干部,才能答得好、得高分。
预防“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用人导向。我省今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包括笔试、履历业绩评价、面试、领导能力测试,四项成绩分别占30%、20%、30%、20%的比例,更加注重实践考察,较好地处理了“干”与“学”的关系。新的探索启示我们,评价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的试题解答能力,更要看他在实际工作中干得怎么样,看一看他为百姓干过多少实事、好事,为造福一方出过多少力、流过多少汗,真正让那些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干部得到褒奖,在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