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人民当“力工”
乐为人民当“力工”
一位走马上任的领导同志,面对群众的期待,郑重承诺:“我将扑下身子干工作,乐为人民当‘力工’,恪尽职守,永不懈怠。”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云:“士人赴官谓之上任。将‘任’字作‘官’字解释,谬矣。任者,担也,盖将担子负在身上。”称“赴官谓之上任”,道出了为官的要义。象形字的“任”,的确像随时待命的挑夫之形。所以,为官如同挑夫。
说到挑夫,我们会想起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泰山挑山工的肩上搭着一根扁担,两头用绳子拴住沉重的物品,在陡峻的山路上,步步向上攀登。为官其实也是挑担子,更应有挑山工扑下身子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勉励何长工:要乐为人民当“长工”,为人民当一辈子“长工”。在共产党人的群英谱上,甘为人民公仆、埋头为民做事的楷模,灿若星辰,光照千秋。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把自己比作“骆驼”,驮负着民族和阶级的希望,负重远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兰考人说他是为兰考人民累死的。无数共产党人以公仆的情怀和挑夫的品格,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死而后已。
“力工”也好,挑夫也罢,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精神: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用心做事,以辛勤的汗水换取群众满意的政绩;遇顺境不大意,逢逆境不泄气,有成绩不趾高气扬,出问题不推卸责任;视责任重于泰山,视事业重于生命,敢于直面矛盾,大胆探索创新,着力破解难题。这种精神状态,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此,才能使工作成为割舍不下的牵挂,使事业成为人生中绚丽多彩的风景。
由此,想起方成的一幅漫画:几个衙役抬着一顶轿子打道回府,一百姓跪于轿前叩头,口喊“老爷!”老爷则从轿内探出头来摆手:“不许叫老爷,叫公仆!”显然,这幅画是现实的一种折射。有的干部虽然也知道自己是人民公仆,却并不身体力行,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反而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有的对工作心不在焉、得过且过,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此类颠倒公仆与主人关系的现象,应当严肃查处和纠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防止任何“精神懈怠”现象。这对党员干部来说,既是“警示钟”,也是“清醒剂”。精神懈怠,势必导致激情衰退、随遇而安、无所作为。提倡“乐为人民当力工”,就是要防止“精神懈怠”,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只要我们树立“甘为公仆耻为官”的理念,“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李大钊语),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就能奋发有为、不断进取,赢得人民的信赖。(乐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