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勤廉指数”测评凸显尊重村民意愿的制度优势

“勤廉指数”测评凸显尊重村民意愿的制度优势

杨维立


    江苏省太仓市探索实践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8月23日,江苏省纪委在太仓召开全省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部署会,全力推广这项工作。(据《中国纪检监察报》8月26日)

    据介绍,太仓推行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通过随机选取村民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来进行,测评指标分为“勤政指数”和“廉政指数”两部分,分别设置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社会和谐指标和教育预防、权力规范、廉洁从政指标等30个问题组成。村民答完全部问题,经纪委统一汇总之后,村干部的廉政、勤政情况就跃然纸上。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级组织处在农村最基层,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打造能力强、品质好、群众基础厚的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基础,更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毋庸讳言,现实中,村务决策不够透明、村务公开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村干部因为民主意识淡薄导致决策失误;因为违背科学发展观而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进一步加大,村干部职务犯罪也悄然在滋生蔓延。媒体时有披露的村干部“带病上岗”的案例就是明证。这些情形都值得我们警惕的。长期致力于反腐败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邵道生先生认为:“腐败和民主成反比”几乎无一例外,几乎成为一个“铁律”。腐败和民主永远是成反比例的,民主越少腐败就越多,腐败越多民主就越少,高度集中的权力的确是催生腐败的根源。

    如何实现对基层干部勤廉履职的全方位监督,正是当前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客观上,村民委员会是自治机构,村委会干部不属于行政监察对象,村党组织又远离上级组织。在一些地方,乡镇党委政府与村民之间因为缺少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容易导致“吃力不讨好”;用人等项决策偏离民意而产生的后遗症,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痛点”。对此,太仓市探索实践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引入科学的民意调查制度,准确把握民意。并且实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做到“动态”与“常态”的融合,从根本上压缩滋生腐败的空间,从源头消除隐患。报道中有这样的一个实例:陆渡镇针对某村一度出现测评分值明显下滑的迹象,通过测评结果分析,迅速找出了问题所在——该村干部有违法违纪问题。果不其然,一查,该村原书记陆某涉嫌贪污受贿。无论如何,“未雨绸缪”远比“亡羊补牢”来得更及时,也更有价值。正如天气预报一样,群体性事件和职务犯罪在发生之前往往总有一定的先兆。如果各地都能像太仓市一样,从隐患入手,分析“先兆”,寻找“漏洞”,分析归纳,正如天气预报一样,预报勤廉情况,消除隐患,完全有可能避免很多遗憾。

    太仓市探索实践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将对村干部的评价权真正交给群众。他们每年将88个村按分值排名,测评融合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通俗地说,就是结果与干部“位子”和“工资袋”挂钩。他们对测评好的村通报表彰并奖励,对排名末位的村督促落实整改。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使得村干部的“满意度”明确清晰,勤政廉政情况清清楚楚,评价客观科学。事实表明,此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作为一种长效、经济的治理之道。此举不仅适应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现实需要,而且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县乡级党委政府和村民群众等不同层面的作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让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实起来、硬起来、细起来、严起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于村干部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念和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对待村民,起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和约束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且“润物细无声”。 用太仓市纪委书记顾金泉的话说就是:“保证了村干部的工作始终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如何尊重民意,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太仓市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笔者希望其他地方也能像太仓市一样,精心组织、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强化权力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层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