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带着问题走基层

 
带着问题走基层
 
万应慧

  走基层,这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因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而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那么,这个基层,我们该怎么“走”?
  上周五,《人民日报》刊发一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挂号难 难在哪》,读后颇受启发。这篇报道通过翔实的新闻素材,揭开了百姓普遍关心的看病挂号难问题的谜底。记者这样走基层,“走”出了实效,也“走”出了境界。我猜想,记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报道,他们一定是带着问题下基层的。
  有句老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打仗如此,走基层也如此。所谓带着问题走基层,就是要求我们在下基层前,要做足“功课”,梳理一下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哪些。比如,菜价高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看病难问题、就业问题、农民收入如何提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就是要带着这些问题,到基层去看个究竟,到群众中寻找答案。在“接地气”的同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正确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学会把实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带着问题走基层,说白了,就是要带着问题下去搞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但现实中,一些媒体记者不下基层,不到现场,电脑、鼠标、键盘一敲一点,就能“写”出所谓新闻稿来;或拿来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通稿交差。一些地方官员下基层调研,往往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应付差事。有的即使下去了,心还是在“上面”,不能真正沉到基层,真心倾听基层呼声、真情关心基层疾苦、真诚解决基层难题。急急匆匆下去,慌慌忙忙上来,调研文章一交,就算万事大吉。许多基层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成效。走基层,搞调查研究,是掌握实际情况、了解实际想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要“走”出成效,就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真正管用的做法和经验,往往在下面。问题有了苗头,要及时捕捉,认真研究应对之策。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贴近现实,贴近基层,才有意义。 ”
  走基层,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夯实从业根基的突破口,更是各级领导干部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必修课。走基层不能盲目走过场,而要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感情深入到群众中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从而做到,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结论回来。这样的走基层,才找到了抓手,才叫扎扎实实。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