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访不能“转悠”辄止
干部下访不能“转悠”辄止
重庆去年的综治平安工作获得中央综治委的高度肯定,其中很大原因是我市主动发现和化解一大批社会矛盾,通过真情服务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巩固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据8月16日人民网报道)
去年,就全市累计排查重点矛盾纠纷2900余件,有效化解率达到87.3%;今年1—7月,累计排查1300余件,有效化解率85.3%。三年多来,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27.2亿元解决了27.1万件困难问题,受益群众600余万人。干部下访群众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和社会矛盾,如今,干部下访群众已成常态化工作,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心理距离。
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干部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沉,以突出为民解忧排难重点为抓手,以倾听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主线,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优化服务上出成果,在创新管理上求突破,真正用行之有效的行动务实“大下访”,真正了解民情,知晓民意,才能看到群众的具体困难,把握问题关键,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但是,如今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深入基层,不愿意接触群众,不愿去了解基层,也就不可能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即使一些地方干部开展“大下访”却喜好兴师动众,层层陪同的多,轻车简从的少。习惯于“文山会海”、“行车观花”、“做做样子”,习惯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会上见一面,轮子一阵风,饭后说再见”,习惯于行车“转悠”一圈就“打道回府”,这就使“大下访”工作浮于水面,听不到群众的心声,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严重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车观花”的败坏风气,极大影响走访活动的务实效果。
故而,要真正务实开展“大下访”活动,各级干部首先就是要自觉走出车门,把认识高度统一起来,行动务实真切。要将下访的过程作为做群众工作的一线任务,以推动工作落实,赢得群众信任。其次必须明确目标任务。各级干部下访就是要身到心到,要将“大下访”活动统筹放在全局工作中来谋划、来推动、来落实,围绕中心,兼顾大局,要切实与“三进三同”、“结穷亲”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清晰,任务具体。另外必须求真务实。各级干部就是要杜绝下访的“转悠”现象,相反听真声、结真情,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把惠农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避免走过场、演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着手,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和满意度。
在重庆基层建设模式中探索出的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锻炼党性、改进作风的“三进三同”实践活动,都搭建了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怨的“大下访”平台。通过务实开展“大下访”活动,有效的畅通了群众的诉求渠道,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不仅有利于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也有利于化解群众积怨,夯实了基层基础,降低了信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锻炼了干部,提高了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当起群众可亲可敬的“贴心人”。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