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跨国执法”成笑谈
莫让“跨国执法”成笑谈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老挝万象旅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辆牌照是云E84547的吉普车,其车身上喷有“农业执法”字样,很显然,这是一辆公务执法车。这位网友在看到此车后,拍下照片并传到了网上,拍照的网友感慨“执法者真敬业,国庆节都不休息,还跑到国外执法工作,这就是‘国际主义’吗?”此事一经曝光,板砖乱拍,网友纷纷拿此车调侃,而这辆农业执法车也在网上迅速蹿红。
网民为何对此事同仇敌忾,原由对公车泛滥、公车私用怨恨已久。
一、公车泛滥,百姓痛心。据全国政协的一份提案披露:我国现有公务用车约400万辆,每年耗资约3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若按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每年要给各类公车负担230多元,几乎和我们的国防开支相近,大约相当于国家为三峡工程投资的3倍。可这些钱就在一些人的屁股下面,一股烟没了,百姓心痛呀!
二、公车私有,百姓堵心。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的现象。对于政府官员滥用公车、私用公车,群众很堵心。
三、公车攀比,群众伤心。在一些地方,新官不坐旧“轿”,换位必须换车,已成了官场潜行的规则。网曝湖南省某县是个财政穷县,历年来财政累计负债高达7亿元。一些教师工资只发70%,就连县乡公路改造、乡村扶贫等都得从干部工资中扣钱来补“窟窿”。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不少干部近年来却争先恐后地坐上了崭新的广州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据统计,2003年该 县就花费近500万元为“公车消费”买单。有关人士认为,当地对公车管理是“牛栏关猫”,让老百姓伤心呀。
对于云南的“跨国执法”事件,楚雄州委外宣办、楚雄州政府新闻办对外公布了此事的处理情况,当事人已被免职。但对于公车管理,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长效机制,不能再“牛栏关猫”了。 (网友:动观流水静观山)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