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让官德成为引领社会道德的标杆

让官德成为引领社会道德的标杆 

 
  市场经济导致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爬坡”?有关论争已持续多年。2007年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加重了能否见义勇为的公众疑虑。最近广东佛山幼童小悦悦被碾轧身亡的事件,再次将论争推向高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指出,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
  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前段时间,针对小悦悦被碾轧身亡事件,环球网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就此发起国人道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人认为相比于十年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倒退”,其中道德水平下降最集中的体现在政府官员、司法执法人员等群体身上。俗话说“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和决定社会道德水平,中国古人所谓的“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便是这个道理。
  官德,即官员从政的道德,自古以来,为官者都离不开这个德字。官德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为何要重提和更加强调它?这就源于近年来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缘故,又特别是以官员为代表的群体的道德水平更是下滑严重。官员作为人民公仆,身处聚光灯下,是否切实加强自身道德水平的修养,是否能做到争作表率、身先士卒、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等对整个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民众耳濡目染,日久受其影响,上行下效,因此,官员能否谨守官德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众极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侵蚀,官员更是难以独善其身,在多元、多样而且多变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的方向,极易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在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下,部分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欺上瞒下、张扬跋扈、贪图享乐、贪污腐化、信念丧失、求神拜佛、趣味低级、包养情妇等等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不鲜,不断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线,官员的失德行为不单损害的是人们公仆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人民群众谨守道德的信心,更可怕的是民众群起效仿之,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始自官德的下降,官员尚且如此何以要求民众遵守道德?
  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官员更是要做谨守道德的模范,为社会树立标杆,处处、事事彰显官德。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官员的德可以概括为“为民、务实、清廉”这六个字,其中又以“为民”为核心,要做到“为民”,官员需谨记手中的权力是人们群众赋予的,要真诚为人们群众服务,要借用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行为都应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官员要加强德的修养,还需做到自省、自律、自责、克己,不沽名钓誉,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积极探索进取,公正清廉,永远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网友:我心依旧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