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年终晒“成绩单”谨防“政绩饥渴症”

年终晒“成绩单”谨防“政绩饥渴症”
车景春 

  年终考核,又到了各地晒“成绩单”的时候了。一些地方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纷纷新鲜“出炉”。这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群众往往中看不中用,只求上级领导满意就好。这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和偏差,患上了“政绩饥渴症”。
  在一些领导干部患上“政绩饥渴症”后,为博上级领导、部门的眼球,捉摸着搞一些见效快的突击工程,以积累政绩。这些干部为获得更好的“位子”和“帽子”,就会搞些“噱头”式的政绩工程,或用水浒反个腐,或办“龙虾节”吸个眼球等等,这种“政绩饥渴症”,实际上是五种“落后政绩观”的集中表现。
  “形象脸面式”政绩观。追求此类政绩观的干部,以“胭脂要擦在脸上”为原则,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树形象工程——为吸引上级领导的眼球,博取关键领导的好评,今天建公园,明天建商场,后天修高标准外环路,哪里引人注目,就在哪里开刀,而对事关当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涉及老百姓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的事却无所用心,甚至置之不理。
  “立竿见影式”政绩观。搞短期行为,谋眼前利益。为了在任期内早出和快出政绩,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不问财力民力负债搞建设,甚至不惜以糟蹋资源、污染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一任出政绩,几任背包袱”,犹如群众形容的,“显绩”似昙花,“潜绩”成“潜祸”。这种政绩观,只重当前、不重长远,把发展的“好”和“快”对立起来,实在是危害不浅。
  “指标崇拜式”政绩观。把“政绩”简单理解为各类经济指标的增长,特别是GDP、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把GDP视为“指挥棒”,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只求快,不求稳;只求外在,不求内涵,忽略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忽略农村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忽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概念炒作式”政绩观。有的领导干部一味求新,专门精于概念炒作,今天这个“城”,明天那个“湾”,号称“提升品位”,变来变去却无实质性进展。持这种政绩观的干部,实际上是把“无过便是功”奉为法则,玩“概念”,不动真格,不愿承担风险,不愿付出辛苦,不把工作落实到实际中去,而是“落实”到纸上、“落实”到嘴上。
  “包装宣传式”政绩观。有些领导干部对“名”和“利”十分看重, “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善于“包装”自己的政绩,追求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刊有文字,哪怕有一丁点成绩,就大宣传大造势,狂吹“喇叭”,生怕上级听不到,却独独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责。这种“耍花腔”的政绩,偏偏有的上级喜欢,造成了“会干的”不如“会吹的”,让老实人吃了亏、流了泪,喇叭政绩,流毒甚深。
  以上五种官场的“政绩饥渴症”表现,脱离了当地工作实际,损害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必须要下决心治理。笔者认为根治这种“政绩饥渴症”要从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要避免“指标政绩观”带来的恶果,就要从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入手,不以GDP论英雄,有关部门在考察判断干部时,不仅看干部当前的“显绩”,更要看他的“潜绩”,群众的口碑才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第一标准。考量干部当前的所作所为对今后10年甚至20年的影响,是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
  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有关部门应要提高警惕,绝不能让那些不计后果大搞形象工程、突击工程的官员得逞,对于那些心浮气躁、冒失求成,患有“政绩饥渴症”的干部坚决不予重用。真正把那些始终埋头苦干、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必须打破权力魔咒,加大地方政府的违规成本。要终结官员的非理性政绩冲动,单纯指望他们坚守权力边界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借助科学发展观的力量,创新政绩评价体系,打破权力魔咒,加大地方政府的违规成本,增加官员的政绩风险,构建正确的权力伦理,防止地方官员乱办节庆,乱招商,乱上项目,伤害民生利益,制造所谓的发展幻觉。
  总之,为官一任,想干出一番可圈可点、群众公认的实绩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慎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一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多做群众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政绩,以造福于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