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为政绩观“定位”
“三追求”为政绩观“定位”
严水泉
严水泉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经常面对,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定位。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认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GDP才是硬东西。因此,他们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已经导致不少严重后果。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决不能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为了自己的“政绩”,给后任留包袱、给当地留下烂摊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既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在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上创造出新政绩;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新政绩。
用群众满意的标准定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领导干部,把这一要求贯彻落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要牢固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要有一种爱民、亲民、为民的公仆情怀,凡是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得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公正处理群众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既看重上级的评价,也重视群众的“打分”。要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用感情的力量感召群众,用人格的力量影响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暧心人,在有限的任期内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标准定位。应当肯定,当前一些同志的政绩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期望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点业绩来。但也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干“门面工程”,对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看得重、用心多,而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众的“潜绩”则看得轻、用心少,为了个人进步升迁,不惜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最终贻误了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力戒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既要有一年抓几件事的干劲,又要保持几年抓一件事的韧劲,特别是对那些挂不上号、出不了名、周期长、费劲大、落实难的基础性、经常性、内涵性工作,要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地去抓,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