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谨防媒体曝光腐败陷入“逐利圈”

谨防媒体曝光腐败陷入“逐利圈”
余正燃 

 
  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信息公开不断推进但又不足以完全赢得公众信任的转型期,特别在涉及领导干部腐败方面,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人们的一些猜测想象由于不时得到“印证”而加深,逐渐固化为条件反射式的成见。这样的情势下,媒体应该怎样作为,才能驱散公众非理性的“腐败猜想”?(新华网3月1日)
  窃以为,新闻媒体应该直面各种腐败现象,恪守新闻媒体职责,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其中,“逐利”思维应谨防!
  逐利是物质的追求,但陷入“逐利圈”,凡事只从利益角度考虑实在要不得。2011年7月英国“窃听门”事件中,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以知情权为借口,以“窃听”追逐利益。有英国议员称:“1.28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与此类似,倘若只为逐利,在涉及领导干部涉嫌腐败的报道中,为吸引公众眼球,迎合“猎奇”心理而弄出“噱头”,过分渲染阴暗面。其结果必然是媒体影响力、刊发量上升,而政府公信力则在质疑与漫骂声里跌至“冰点”。
  再说腐败,公众对腐败的印象,或源于自身的经历和亲朋好友的讲述,或源于新闻媒体信息的传递。特别在渠道来源多样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诸如“日记门”、“自杀门”等涉及领导干部的新闻,往往第一时间红遍网络。从事件追溯源头往往需要精力和时间,其间诸多无根据的推测纷纷出台,“人云亦云”,公众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定势,也在与事实不符甚或相距甚远里逐渐固化。
  新闻战线为什么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为了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就是为了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增强媒体的道理责任和职业伦理;就是为了注重传播的社会效果,拿捏好报道的分寸。在对“腐败现象”的曝光方面,同样新闻媒体也应坚守底线,勿让职业道德缺失。
  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今天,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必然要求。唯有在打造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以客观理性的报道揭露腐败激浊扬清,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共识,才可能真正有效遏制腐败。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