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还须多听“民声”
改善“民生”还须多听“民声”
张经铭
张经铭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把中央提出的改善民生的好事办好呢?笔者认为,倾听“民声”是“必须的”。
改善民生是否改得合民意、顺民心,也只有群众最明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改善民生时,只有多听“民声”,才能知“民意”、解“民忧”,改善民生才能改得让群众满意,才能得到群众支持拥护。
只有多听“民声”,民生工程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改善民生的前提必须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否则,改善民生无从谈起,民生工程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去年,某地政府扶贫为农户建厕所,使每家农户连新带旧至少有两间厕所,而群众盼望已久、三年前安装的自来水管却一直未通上水。群众急需的是自来水,不是厕所。所以事情的最终结果,自然是政府的“好心”,让群众很不满意。民生工程要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就必须要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谈心沟通,多听听“民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缺所需,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只有多听“民声”,才能最大发挥民生工程的效益。民生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单靠政府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改善民生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只有常到群众中听听“民声”,才能汲取群众智慧,并通过集中民智,科学决策,最大地发挥民生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把民生难题解决得更全面、更彻底、更有效。另外,民生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群众对民生问题最有话语权,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监督也最直接有效。如果不关注、不倾听甚至漠视“民声”,光靠拍脑袋决策,民生工程就极有可能会成为不顾实际情况、不顾客观条件的“损民利益工程”,不仅不能改善民生,还会因损害群众利益而遭到群众强烈反对,并导致严重损失或后果。近年来,一些地方许多因实施所谓“民生工程”而“强制征地”、“野蛮拆迁”,最终引发严重群体事件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改善民生,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只有多听“民声”,多了解、体恤群众的困难与疾苦,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切合实际,取得实效,赢得“民心”。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改进作风,放下“架子”,让主动下访成为惯例,让倾听“民声”成为“必修课”,多解民意,广纳民智,科学民主决策,使改善民生的每项工程都真正惠及群众。(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纪委)
改善民生是否改得合民意、顺民心,也只有群众最明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改善民生时,只有多听“民声”,才能知“民意”、解“民忧”,改善民生才能改得让群众满意,才能得到群众支持拥护。
只有多听“民声”,民生工程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改善民生的前提必须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否则,改善民生无从谈起,民生工程也就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去年,某地政府扶贫为农户建厕所,使每家农户连新带旧至少有两间厕所,而群众盼望已久、三年前安装的自来水管却一直未通上水。群众急需的是自来水,不是厕所。所以事情的最终结果,自然是政府的“好心”,让群众很不满意。民生工程要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就必须要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谈心沟通,多听听“民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缺所需,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只有多听“民声”,才能最大发挥民生工程的效益。民生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单靠政府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改善民生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只有常到群众中听听“民声”,才能汲取群众智慧,并通过集中民智,科学决策,最大地发挥民生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把民生难题解决得更全面、更彻底、更有效。另外,民生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群众对民生问题最有话语权,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监督也最直接有效。如果不关注、不倾听甚至漠视“民声”,光靠拍脑袋决策,民生工程就极有可能会成为不顾实际情况、不顾客观条件的“损民利益工程”,不仅不能改善民生,还会因损害群众利益而遭到群众强烈反对,并导致严重损失或后果。近年来,一些地方许多因实施所谓“民生工程”而“强制征地”、“野蛮拆迁”,最终引发严重群体事件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改善民生,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只有多听“民声”,多了解、体恤群众的困难与疾苦,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切合实际,取得实效,赢得“民心”。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改进作风,放下“架子”,让主动下访成为惯例,让倾听“民声”成为“必修课”,多解民意,广纳民智,科学民主决策,使改善民生的每项工程都真正惠及群众。(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纪委)
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