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堵住“吃空饷”
用公开堵住“吃空饷”
行 俭
行 俭
日前,浙江省永康市整治“吃空饷”行动又有新进展。据该市纪委通报,大多数“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公示情况属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尽早完成对公示人员和举报投诉情况的核查,并在6月底进行新一轮公示。
永康市此次“自揭家丑”引发持续关注,在于人们在此次事件中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往查处“吃空饷”,多限于单位内部,不对外界公开。永康市“反其道而行”,在当地报纸公开自查结果,通过“自查公示举报、核查再公示”的办法,阳光操作,对于推动此项工作功莫大焉。报载,公示发布后,当地群众反响强烈,公布自查结果的报纸被抢购一空。公布当天,纪检监察机关就接到3起群众举报。
“吃空饷”之所以“久治不愈”,关键在于权力违规运作、监督乏力。永康市用公开治理“吃空饷”,引入群众监督,既能规范权力运行,督促各单位严肃自查,又可核实相关信息,增强监督实效,可谓一举数得。
治理“吃空饷”,公开是最有力的武器。笔者认为,公开的内容不应仅限于自查结果,还可以包括更多、更具体的方面,比如单位的编制、岗位的职责、工作人员的简历等。公开的形式也不应限于报纸,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让人们更迅速、更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让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喊打”的声音贯穿始终。
“吃空饷”肥之在私,损之在公。永康市“自揭家丑”,用公开的方式,让权力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为治理“吃空饷”进行了有益探索。期待这样的“自揭家丑”更多!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