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多听取群众的声音

 多听取群众的声音
曹雪峰


   日前,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进行审议。明确了“永久性绿地”的保护程序,同时也增加大修剪、移植或者砍伐树木的规定,移植、砍伐10棵以上或者胸径80厘米以上的行道树或者居住区树木的,要提交当地居民的意见和绿化专家评审论证结论。(9月26日《现代快报》)
        一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近年来, 在重大建设中因政府唱独角戏种出的恶果举不胜举!这是因为我们一些官员在干工作时,往往是高高在上,几乎没有让老百姓说 话,听老百姓声音的习惯!而且,很多时候有人往往专注于少数人的声音,习惯于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种种现象造成了某些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规划建设等工作脱离现实,背离老百姓的意愿,不能真正地对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有利,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甚至危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也证明,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问政于民,不仅是政府利用民众智慧,使得民众参与重大决策的最好体现;还是政府拓宽言论渠道、了解群众建议、倾听群众声音、克服自身浮躁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性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当家做主意识,架起政府和公众良性沟通桥梁的有效措施。这是一种政府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是公仆意识的体现,无疑会让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的委托,维护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是政府的天职,是政府权力的基本要义。每一项决策,倾听民声,才能贴近民生。因此,要想真正为老百姓谋福祉,就要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有事同人民商量,多听取群众的声音,才能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听取群众的声音是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前提和基础。但群众不仅期盼政府问和听,更看重的是“答”和“办”,是政府的落实情况如何。因此,各地政府在问和听之后要有反应,充分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原则。不仅要问和听,更要在应答、办理和落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才更好地实现民愿、维护民利,让群众感觉到政府的真情实意,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赢得人民群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