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宣传放大的“政绩”亦需清算
被宣传放大的“政绩”亦需清算
徐大发
徐大发
韩承胜等三人以拍专题片能上央视、帮助地方政府宣传政绩等为由,骗取地方国土局、街道办等单位及个人共计7.4万余元。记者昨天获悉,市二中院终审以诈骗罪分别判处他们有期徒刑2年3个月至1年3个月。(3月21日《京华时报》)
假记者拍政绩片行骗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但作为受骗单位,不能简单以受害者身份作结了事,对他们的上当受骗现象亦需反思和追究,几万元的公款以宣传政绩的名义被打了水漂,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细思骗子之所以能够得逞,与一些单位的负责人脱不了关系,如果没有单位领导的好大喜功,骗子的演技再高也是枉然。可以说,这种现象还很普遍,就全国而言,不知有多少单位还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
现在有许多单位的领导几乎都有一个潜意识:干得好不如吹得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们就想方设法地追求报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只要本单位的形象和“政绩”能够上大报刊大电视台,即使花重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骗子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冒充记者下去组稿,以表扬或曝光的名义利诱或敲诈一些单位上钩,并以此牟取暴利,还往往都取得了成功。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固然与一些单位领导的政绩观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上级的考核机制以及某些媒体自身的行为有关系。
许多上级部门单位爱用媒体的报道政绩来考评下属部门单位,考评工作时如果下级单位的事迹报道多了,就能加分评优。一些媒体刊物也爱到政府部门单位去组稿办专版,但是要收费的,实质上就是变相的有偿新闻。整版的“政绩”报道实际上形同于软文广告,多是人为粉饰拔高成分。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一个部门单位干了事实政绩,效果如何应该由群众说了算,而不能由单位自己出钱请媒体自吹自擂。政绩是实干出来的,而不是在媒体上造出来的。这种被宣传放大的“政绩”需要引起警惕,它的危害远不止经济损失那么简单。它关系到一个单位的作风务实问题,更关系到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问题,还涉及到对一个单位的政绩考核机制是否科学的问题。
如果所有单位的领导都注重实干精神,有了正确的政绩观,那么骗子宣传政绩骗钱的那一套就会失去市场。窃以为,对被骗单位,也要追负责人的责任,对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也要予以清算。推而广之,对那些被宣传出来的假政绩也要来一个大清扫。
来源: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