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不能错位
“角色”不能错位
凌河
凌河
双城是闻名的养牛大市,这几天双城的再度遐迩,也是因为它的牛奶。据新华社的披露,第一,多年来这里的奶农一直遭受奶站的克扣和压价,而每天生产的1200吨鲜奶被某公司独家垄断,不准卖到外地;第二,本该出面监管的双城市政府,却持有该公司2.99%的股份,而前任市长,则成了奶站的法人代表乃至公司的董事长。事情最近终于有了变化,还是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双城市与雀巢公司开会研究,正在采取整改措施,特别是新任双城市市长已不再兼任企业董事长。
企业垄断和政府参股这两件事,是不是一件事,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们不知道。但舆论之间,有断定“必然性”的,说这是“权力与资本的联姻”,所以乱相可以延续“多年”;更有抱有质疑态度的,认为双城市政府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角色令人怀疑。
不管怎么说,双城市政府处于“瓜田李下”,政府公信力大大打了折扣,再次说明了政府的角色不能错位,不能变异,尤其是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与市场环境,而不是一跃“下海”,以“裁判员”之身去场上“踢球”;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是典型的“公益性质”,它不是营利机构,更不能去一般的竞争性市场中当 “股东”,做“老板”。至于政府公务员,更是官商不可两兼,一入清水衙门,就要金盆洗手,封刀不商,哪怕是退下来的前官员,也不能今天是“市长”,明天就是“法人代表”,在一定的期限内,退休官员是不能任职与自己在任时的职权有直接联系的营利性企业的呀!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通例,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规范。双城市政府的2.99%股份,看来越了这个“禁区”,越了这个“雷池”,因此人们从它的“角色错位”中,怀疑它的“联姻”乃至有没有猫腻,也是不无道理的。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事,并非孤例,近两年披露的事实,就有三例,值得严重注意。一是某地的建设局长,当了18家公司的董事长。这18家公司,涉及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担保等,多与其监管责任有关。于是该局长坐拥政商,自监自守,来回对倒,贪污挪用公款近2000万元;二是某县煤炭管理局长,同时又是该县最大煤矿的老板,“管采合一”,在北京三环内便有房屋35套;三是某县一现职法官,上诉法庭,为的是追讨他作为煤矿股东的千万红利……
像这类官商合一的例子,这种官员又是“老板”又是“股东”的事,当然已经比较少见了——大多数地方的政府都已清醒认识“裁判员”与“运动员”严格区分的必要性。不过,问题在于也有一些政府部门,在当“裁判员”时,却有意无意地“一边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光为部分企业甚至个别“球队”吹哨。尽管不当“运动员”了,但“裁判”的角色仍然发生了倾斜和变异。
比如说,有些地方为个别“引进”企业挂上了“保护企业”的夺目招牌,甚至规定执法机关 “未经特许不准检查”,使他们得到了法外的施恩;又比如说,有的地方下发“红头文件”,规定本地公务消费不得购买异地所产商品,为的是“保护”本埠烟酒类企业的“市场”;再比如说,某市长的“官车”上,涂上他所联系的企业的广告,市长行至何处,广告也打到哪里……所有这一些,也许大多出于好心,也没有什么“猫腻”,无非是想扶持企业,想引进项目,想发展本地经济。然而这样一片苦心,为什么会引起人们非议呢?也是职能有了一点错位,角色发生了一点变异。
还是回到双城市政府的“股份”上来,这“2.99%”的股份,虽不怎么大,却是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人们之所以这样关注这一点“股份”,是因为市场经济有规则,民主政治有规范,党和国家有规矩,政府的角色更有其规定性,角色如果错位,性质就可能变异——双城市政府做得做不得“股东”,能不能当“老板”,这可是一件值得深入讨论、举一反三的事啊!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