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想起了“朱元璋之问”

 
想起了“朱元璋之问”  

 
 
   日前,因涉嫌违纪,河南省交通厅现任厅长董永安被纪检部门“双规”,河南省交通厅官方网站上有关他的简历和活动报道等均已被删除。资深媒体人士胡晓翔表示,“交通厅长被双规在河南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资料显示,董永安是2008年3月开始担任河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在此之前,河南省交通厅曾连续有三任厅长被查出违法犯罪事实:1997年10月,原厅长曾锦城因受贿被判刑15年;2001年3月,曾锦城的继任者张昆桐因受贿、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5年1月,原厅长石发亮因受贿200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因此,“道路建起来,领导倒下去”,成为河南省交通领域的一个可怕魔咒。
    交通领域的腐败高发现象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权力寻租”的溃疡式发作而已。交通厅乃一省公路建设之主管部门,公路建设立项、招标、发包、定价等等,所有的生杀予夺大权都掌握在厅长大人的手中。而一条公路的建设费用,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其中利润之丰厚、寻租者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因此手握重权的厅长、副厅长自然成为利诱的对象,而这个领域的腐败官员也因此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客观地讲,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在防范与打击腐败现象上并非没有尽力,一个接一个的交通厅长被揪出来,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是有关部门的工作实绩之一。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仍然有后来者不引以为鉴,奋不顾身地投入腐败行列中,令人扼腕叹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对腐败现象极其痛恨,并在打击腐败上决不心慈手软的人。终其一生,他一手高举着严惩贪污的《大诰三编》,一手挥舞着利刃大砍大杀,甚至祭出将贪官“剥皮实草”公开示众的狠招来,但依然未能阻止贪腐之官员如过江之鲫。所以在其晚年,他曾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之问”令人想起“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朱元璋是封建集权统治的“槛内人”,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他只看到了严打未能阻止腐败蔓延这个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这个根本所在。腐败官员之所以前赴后继,正是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制约,使得权力寻租的天然秉性得以无所顾忌。
    河南省交通厅的“政坛百慕大”现象提醒我们,反腐败绝对不能限于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而应该从封堵体制与机制上的漏洞上着手。如果不能从体制上解决“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个根本问题,不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与公开透明问题,不能从体制上解决绝对权力对资源分配、市场规则的插手问题,就不可能减少甚至消除腐败的根源,也就不可能防范无处不在的“下一个”。来源: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