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浙江省奉化市多措治理涉农建设领域腐败问题

浙江省奉化市多措治理涉农建设领域腐败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奉化市针对涉农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现象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加大警示教育和制度补漏力度,下大力治理涉农建设领域腐败问题。并从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等多方扎实开展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教育,筑思想防线。开辟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把近几年来市内发生的农村干部犯罪典型案件以及工程建设领域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展览,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前组织农村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为廉洁选举打牢思想基础。充分整合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党校、检察院等部门力量,新建党风廉政宣教工作成员库,组成多个宣讲团,采取“点题宣讲、点师授课”的方式,送教到村,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切实落实“周三廉政谈话”制度,由市纪委主要领导定期对镇(街道)、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个别谈话,敲响警钟。
  抓规范,筑制度防线。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制度反腐作用,经过多方调研和借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规定将单项合同价在10万元以上的涉农建设项目进市级或者镇(街道)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坚决制止“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假借资质参与投标、转包和违法分包等问题。同时,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复审制度,10万元以上项目的预(决)算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方能实施。通过严格进场交易制度,确保所有涉农建设项目发包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抓环节,筑监督防线。研究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明确设计变更必须从技术、经济、安全、环境等方面充分阐述理由,必须在不降低技术标准、不改变使用功能、不延长施工工期、不大额增加工程造价的原则下进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工程变更监督,明确规定工程变更必须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共同会审,涉及单次变更额在50万以上的重大变更还须报上级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方可实施。
  抓改革,筑资金防线。对涉农项目的建设资金,要求财政部门按照“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多级审核、委托拨付”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对条件成熟的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率先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坚持资金审批与项目管理分开、资金管理与资金拨付分开,减少工程一线管理人员经手工程款拨付机会,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抓公开,筑群众防线。坚持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规定建设业主应在项目施工现场制作工程公示牌,将项目名称、施工单位、造价、工期、质量要求、资金来源、基本工程量、监督员名称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在公示牌上进行公开;对重大设计变更、竣工决算情况等信息还在政务、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通过加强涉农建设项目的信息披露工作,进一步增强项目实施透明度,拓宽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监督渠道。
  抓严惩,铸反腐利剑。建立信访定期排查分析反馈机制,强化对镇(街道)信访工作的沟通和指导,从信访举报方式、内容、对象、性质等方面对信访受理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更好地发现涉农案源线索。进一步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主动与检察、法院、审计等相关部门做好案件的衔接协调工作,制定联席会议、案件线索移送、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四项制度,定期不定期交流、通报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保持涉农案件查办的高压态势。创新区域联合机制,将全市11个镇(街道)划分为三个联合协作区,积极整合协作区内基层纪检资源,通过常委联系,交叉监督,联合开展工作等方式,切实加大涉农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