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布衣参事”是公仆意识的体现
选聘“布衣参事”是公仆意识的体现
朱海滔
朱海滔
5月29日,武汉市政府正式聘任三名市民担任参事室参事,聘期三年。选聘中,武汉市尝试打破《政府参事工作条例》中的众多限制,包括年龄、职位、选拔方式等,从民间公开选聘参事,在全国属首创。(6月11日 《新京报 》)
一般参事都是学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是某一行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或学者,社会公认度高。以国务院参事室为例,目前56名参事中,基本都是官员和学者,或某领域专家、带头人。武汉市在全国首创从民间公开选聘参事,让普通群众可以直接向本级政府首长反映社情民意,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无疑是广开言路、广纳民智,赢得民心的好做法。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也证明,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只有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有事同人民商量,广泛听取民意,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
同时,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做主是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旗帜和方向,是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突破陈规,公开选聘“布衣参事”,不仅是政府利用民众智慧,使得民众参与重大决策的最好体现;还是政府拓宽言论渠道、了解群众建议、倾听群众声音、克服自身浮躁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自觉性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当家作主意识,架起政府和公众良性沟通桥梁的有效措施。这是一种政府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是公仆意识的体现。无疑会让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国民意表达的渠道并不少,比如热线电话、电子信箱、微博、短信等等,但这些渠道却都还不够畅通,不少还只是一种“摆设”。有调查显示,有1/3参与调查的网友拨打过政府热线或是给政府信箱写过信,但是其中仅有3.2%的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了反馈,40%的网友遭遇过相关部门推诿,更有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给政府民情通道的电话很难打通,邮件发出也石沉大海。 所以,我们在为政府选聘“布衣参事”喝彩叫好的同时,更要注意莫让“布衣参事”也成为一种摆设和形式,对“布衣参事”反映的社情民意, 提出的建议和批评 ,要不折不扣地、切切实实地虚心接纳和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真情实意,使老百姓切实从中得到实惠,真正能推进民主政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