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警惕!行贿又现新动向

 

警惕!行贿又现新动向



  冯大泉受贿行贿,永远是腐败链条上两个关键环节。不过当前随着反腐倡廉教育的加强和制度化建设越来越规范,行贿者已经改变了方式,变得更隐蔽、更巧妙、更难查了。今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披露,2011年,检察机关对4217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比增加6.2%。所以,只有科学地分析当前行贿犯罪的新手段、新动向,拿到破解行贿密码的“金钥匙”,才能准确地把握办案方向,做到有的放矢,百战不殆。我们仅解剖徐州一地的行贿现状,就可以管中窥豹,看全国行贿状况有多严重。
  

  新行贿手段面面观

  

  行为隐蔽化,曲线行贿成主流。一些行贿者为了模糊“不正当利益”,更好地隐藏违法犯罪行为,曲线行贿逐步成为行贿行为的主导。曲线行贿包括:放长线钓大鱼,谋求与受贿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权钱交易关系,平时送得勤,真办事时却不送,以此掩盖行贿目的;还有利用媒介方进行行贿的,即行贿的直接对象不是权力拥有者本人,而是其亲友、情人等特定关系人。上海一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徐州下辖的县级市邳州市某医院发生业务往来,该公司法人代表张某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送给这家医院院长35%的公司股份和15万元现金。为了掩人耳目,这家公司将送给医院院长的35%股份登记在其儿子名下。这种情况很普遍,在2011年徐州市检察机关查办的行贿案件中,“曲线行贿”占到79.74%.形式社会化,单位行贿悄然成规模。近年来,行贿犯罪发案数量、涉案人员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发生的领域扩散,行贿主体逐渐多元化,单位行贿犯罪不断增多。由于这些行贿企业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权力寻租的后果也更为严重。由于股份制公司的行贿预算需要通过董事会讨论表决,行贿支出需要计入运营成本,因此,行贿行为从幕后转到台前,单位行贿犯罪呈现规模化、社会化和公开化的趋势。2010年以来,徐州市检察机关查处单位行贿案件11件,占所办行贿案件的19.3%.9年前,刘志国等人就成立了徐州市某医疗器械公司,通过给医院工作人员回扣的方式,推销公司的医疗器械,并决定由刘志国代表公司去医院打通关节。带着董事会的集体决议,法定代表人刘志国踏上了行贿的征程,直至犯案。


  行贿资金高额化,数额逐步递增。2011年,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查处一起行贿案,两被告人的行贿金额达100万元。而且这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案件反映的行贿数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最高的达到200多万元,总体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行贿者朱启建曾经在医院工作过,他十分清楚经销医疗耗材尤其是骨科耗材的利润要比经销药品的利润大得多,因此在2006年成立公司,专门以回扣的方式行贿,向骨科医院推销骨科耗材。到了2011年,他共行贿236万余元,一人“端掉”徐州市某医院骨科主任汪明星及骨科全体人员,高额的回扣最终通过昂贵的手术费用转嫁到了患者身上。


  主动行贿、多次行贿、连续行贿现象增多。这也是导致行贿金额逐步递增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行贿并获得不正当利益后,行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认为有利可图,便变本加厉。行贿者孙海为了在向殡仪馆提供骨灰盒的过程中牟取暴利,8年间19次向殡仪馆馆长石某等人行贿近20万元。

  

  如何防治行贿行为

  

  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2011年10月,邳州市检察院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非工企业行贿现象比较普遍。于是在该市官湖镇设立了非公经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在非公企业中开展预防调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和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引导非公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创造“阳光财富”。


  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搭建廉洁准入平台,提高行贿风险和成本。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的必经程序,以此威慑行贿犯罪,让行贿者不敢行贿、不想行贿、不能行贿。早前建筑领域建立的行贿黑名单制度,在全国各地联网后行之有效,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各个领域都可以借鉴这个经验。


  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攻势,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行贿犯罪的关注度。一边鼓励群众举报,从中发现案件线索;一边着眼于行贿犯罪源头治理,将有行贿可能的群体纳入警示教育视线,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案说法和警示教育活动,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行贿行为的发生。 来源:党风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