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反腐正气扬——滨海县纪委加强案件查办工作侧记
2014年,立案149件,同比增长16.4%;处分党员干部146人 ,同比上升14.1%,立案数、处分人数均创历史最高值,其中立案总数居全市第二、“两规”案件数居全市第一。
这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是滨海县纪委向全县人民交出的反腐成绩单。近年来,滨海县委、县纪委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努力形成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打虎拍蝇”频频出击
2014年4月,滨海县教育局副局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崔发锦因涉嫌贪污受贿被调查;2014年6月,滨海县住建局副局长李树成因涉嫌贪污受贿被调查;2014年10月至12月,滨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庄正、党委副书记李明、财计科长张宣礼相继落马。
每月都有大要案、都有大动作。滨海县纪委“打老虎”、“拍苍蝇”,走得稳,行得急,不松劲。
镇、村干部借小产权房开发为他人谋取利益,借机收受或索要开发商钱物、房子等,且涉案金额较大,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滨海县纪委顺民心、合民意,紧盯工程建设领域惩腐。2011年以来,共查处工程建设领域方面腐败案件30件,其中科级干部14件,科级以下干部16件。滨淮镇河西村原支部书记王兆涵、村委会原主任王兆科、原会计肖长国,界牌镇原副镇长嵇仙鹏等人,因为利用职权为他人在农村小产权房建设方面谋取不当利益而应声落马。
基层腐败,群众看得最清、感受也最深。滨海县纪委聚指成拳严查涉农案件。2012年以来,他们共立案查处涉及强农惠农专项资金违纪案件32起,占立案总数的15%。其中,正红镇多种经营服务中心原副主任董孝先因虚报养鹅数骗取国家补助35.60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零6个月,界牌镇农业生产服务中心原副主任贾兆根因侵吞国家补贴资金9.8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为民除害大快人心!”对滨海县纪检监察机关铁腕反腐的举措,群众纷纷称赞。
“高压红线”时时绷紧
“办准、办稳、办铁!”这是滨海县委书记李逸浩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办案“六字”要求,其中的“办稳”包含着安全办案的思想。
“不准主动接触当事人的身体”、“24小时全程录音录像”。在2014年年初的一次机关人员例会上,刚任该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不久的李杰针对安全文明办案提出了“两条高压线”。
“签字背书”强化安全文明办案责任。“现在请各位书记递交《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责任书》”,这是去年年初,该县召开的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安全文明办案会议上的一个议程。“每年签订的责任书有好几份,但唯有签完这份,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一位参会的纪委书记这样说。
“飞行检查”监督安全文明办案过程。县纪委案件管理监督室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办案场所进行“飞行”检查,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章立制”增强安全文明办案约束力。县纪委注重发挥制度机制的规范约束作用,先后制定安全文明办案六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依纪依法。
“后半篇文章”案案示警
滨海县在不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坚持做到查办案件与教育警示、建章立制、专项治理相结合,努力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铁门、铁窗、铁栏杆;父母、爱人、忏悔泪……片中,“情景再现”揪人心弦;会场,忏悔声声触动灵魂。2014年8月16日,以近年来该县纪委查办的真实案例拍摄的警示教育电视专题片《迟来的忏悔》一播放,便紧紧抓住现场千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心。
“片中的那些情景,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发人深省,让我又一次告诫自己:欲望一旦放纵,小错渐渐滋长,人就容易迷失方向,走向深渊”,警示教育大会一结束,一位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他们还结合案件查办及发案单位不同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多措并举实施整改,实现查办案件的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的有机结合。
以案件通报、“510”警示教育系列活动、电教月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查办案件“震慑力”;注意剖析案发的原因及规律特点,对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发案单位及主管部门建章立制、堵漏防腐,增强查办案件“约束力”;对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推动系统整改、综合防治,增强查办案件“纠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