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郧阳
2015年4月,与友人梅洁同去她的家乡湖北郧阳。当我们站在高高的郧阳岛上俯瞰眼前浩渺的水域,才知我们驻足的地方,就是汉江流域最大的江中岛。这个下午,阳光明媚。我看到了“白云青山在水里”的景致,我明白了,水中的青山绿得如此透彻,实在是因为这水有多么纯净。
怎么向你介绍这一泓巨水?说它关系着北京2000多万人口每天的饮用,你会不会关心?实际不仅如此,北方两亿人的命运、生存和发展,都与从这里流去的水联系着。没有山,没有树,是没有水的。郧阳境内青山似海莽莽起伏,它北屏秦岭,西依大巴山,南望神农架,东临襄阳。你知道郧阳有几条河吗?全境有大小河流766条,皆奔入汉江。滔滔汉江源于秦岭南麓。3000里奔去汉口汇入长江,这是汉江被称为长江最大支流的原因。然而古人看汉江重要地位,是把汉江同长江、淮河、黄河四水并称的,曰“江淮河汉”。如今“四水”仅汉水未被污染,尤其上游,水质更清澈。
哪儿是汉水上游?丹江口以上都是。汉水有多少水?据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调查,汉江流域总径流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而丹江口水库以上的径流量占70%。要使这一江清水流到北京,蓄水需达到海拔170米。170米水位线以下的土地和房屋全部淹没,呈现在天穹下的浩渺水域被称作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梅洁把它称为:“北方两亿多人的一口生命之井!”
它滔滔北去,又一个3000里,流经湖北、河南、河北253个城市,去滋养干渴的北方。为造这口生命之井,郧阳、均州、淅川三座千年古城沉入了江底。郧阳就处在这调水工程的源头。
怎么向你介绍郧阳?郧阳的历史有一百万年。
郧阳博物馆馆长周兴明对家乡文物的熟悉程度和他的尽职敬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领我和梅洁看了一幢大楼上下四层摆放储藏得满满的郧阳文物,那正是从库区地下抢救出来的。我开始感到,有一个问题像钟声那样在我心中鸣响:郧阳人,为什么普遍对故乡爱得那么深!
在比较晚近的历史里,以郧阳为中心的汉水上游这片疆域,3000年前是若干古方国并存地,彼此都邑相望。五百年前,明代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流民,明政府为安置大量流民,于1476年在此设郧阳府,领方圆七县。郧阳府成为汉水上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贯穿半个明代和整个清代走进二十世纪。
忽然,北京需要水,干渴的北方需要水,他们历史悠久的名城,他们世世代代飘扬着稻菽清香的家园,就淹到水里去了。梅洁用“水葬”来描述她的故乡之城。没有亲眼目睹郧阳古城像一艘巨舟沉入水底,能理解万千泪眼看着家乡沉没那一刻他们心中腾起的巨浪吗?!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只有那些环境恶化到无法生存的地方,人们才不得不迁离家乡。汉水上游的人民,则因为有一个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家乡,有一江未被污染的水,而扶老携幼告别家园。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百万亩良田沉没江底,80万人民迁离家园,其中郧阳地区46万。这样的故事,大约就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做到。
“直到今天,做梦还在老城里。”不知有多少人说过这句话。也不知有多少人在心灵深处打捞故乡。“当家园消失的时候,我的心还在老家的门槛上……”有三位用文化去打捞故乡的“郧阳三杰”,感动了无数的家乡人。
兰士华25岁在移民的队伍中离开郧阳,年过半百回故乡,想用画留住古城记忆。他在郧阳新城的地上铺开纸,询问过往的每个人:“你从前的家在哪里?”那情形比蒲松龄树下备茶水向路人收集故事更辛苦。兰士华是个建筑工人,没学过美术,唯有乡情深深。他趴在地上勾画出一幅幅老城居民记忆中家的方位和形制,然后画成一幅10米的《梦里郧阳城》长卷,相当精美。据说,每个郧阳古城的居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家。梅洁说,她亲眼见过兰士华还有一幅39米的郧阳古城长卷。兰士华用8年时间,在63岁完成了用绘画打捞家乡的巨制,第二年就去世了。
沉入水底的不止是郧阳古城。陈家麟用相机去记录郧阳地区的城乡老屋。几十年间,他跋涉了6县市92个乡镇288个村组,拍摄老街52处,民居老屋255处,寺庙祠馆132处,1.1万多张。这是在数码相机问世之前,用老相机完成的老照片,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二十世纪郧阳城乡的原貌,这样的价值,如何估算!
三杰中还有一人就是梅洁。二十多年来,她艰辛地采访和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部曲”——《山苍苍,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梅洁这三部曲,实际是超越南水北调工程本身的作品,她用百万字写汉江人民为“一江清水送北京”做出的牺牲奉献,是以“深深的忧伤和战栗”,祈望国人珍惜水!今年3月,梅洁在襄阳的穿天节被襄阳民众评选为“汉水女神”。一个作家,能以自己对家乡的深情,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去写一条汉水,一江深情,并受到家乡人民的至高尊敬,是很幸福的。我很感动,很受鼓舞,甚至能感到分享着一份光荣。
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站在汉江流域最大的江中岛上,我看到这里最好的土地淹到水里去了,留下来的郧阳人到高地去,像祖先那样重新开垦。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郧阳好水适宜养鱼吧!但是,郧阳河里的网箱养鱼全部消失。为什么?“为一江清水送北京。”从此这儿江中只有天然鱼虾。我该怎样表述对这方土地的人们的敬意呢?想起梅洁曾说的一句话:只有一个卑微的心愿,祈望人们关注这片土地正进行的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在郧阳新区与十堰市区之间有个樱桃沟村,梅洁领着我和一群友人也去看了这个村庄。它不是上游蓄水后重建的新村,是个老村。但它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而发生转型。2003年郧阳被定为国家级清洁水源地,樱桃沟村开始发展小水果和有机蔬菜产业。十年辛苦,全村2300亩土地,种樱桃、柑橘等水果已达1600亩。当地文学家描绘:“山顶松衫戴帽,山腰果树缠绕。沟岔蔬菜铺地,庭院载满樱桃。”这描述是精彩而并不夸张的。樱桃沟村被农业部推介为“中国最美田园”。
村中民居无论旧房改造还是新房建设,都追求着郧阳既往民居的风格。给我的印象是,郧阳古城沉入江底后,郧阳人对故乡的怀念,达到一种痴情的程度。在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受西方猛烈冲击至今备受误解的年月,郧阳人对故乡文化的追寻、保护和坚守,令人尊敬,我以为深具意义。他们奋斗的口号是:“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我感觉也是名副其实的。
去襄阳、郧阳之前,我已知汉江在南水北调中的担当,但没想过,汉江如今已成为北京人的母亲河。现在我还知道,汉水上游古称沔水,沔水有奶水之意。遥远的汉江,如今确实是北方两亿人口的母亲河。这是奇迹吧!汉水之行,不仅襄郧两地历史人文开我眼界,我还得以认识了诸多好友,真是荣幸。(王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