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为学
“发愤”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抒发忧愤的心情,例如《楚辞·九章》中的《惜诵》,就有“发愤以抒情”这样的诗句。另一个意思是自知不足,而下决心努力赶上来。
《宋史·苏洵传》载,宋朝著名的文士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长于文学,并称“三苏”。可是苏洵在钻研文学上起步较晚,“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魏书·傅禾传》载,南北朝北魏的学者傅禾,二十多岁时,文化水平还很低,朋友寄信来,想写封像样的回信,还要请人帮忙。有一次,他请洪仲帮他写信,洪仲不但没替他写,还奚落了他一番。傅禾很觉惭愧,乃“发愤读书”。
《论语·述而篇》记述孔夫子的一段话中,也有“发愤”之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即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时,叶公接待了他。因叶公对于孔子的为人不甚了解,便向子路悄悄打听。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便没有做声。事后孔子知道了,便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努力学习,连吃饭都常常忘记;乐观豁达,什么忧愁都不挂在心上;根本不知道人生暮年即将到来’这般话呢?”
可见,古人所说的“发愤”,多是指勤奋学习而言。至于把“发愤”同“图强”合为一个词使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的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赞同政治改革时,就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这样,“发愤”一词则被赋予新意。也有人写作“发奋图强”。“奋”是奋发、奋飞、奋力、鼓劲的意思。
重温古人“发愤为学”、“发愤读书”、“发愤忘食”这些典故,对我们今天的广大干部认真看书学习是个极大的鼓励。一个人要对自己才疏学浅常有不满的愤意,才可能发愤读书学习;如果经常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那么要实现学习型的政党就很难了。这个词由“读书”发展为“图强”也是应运而生。我们读书绝不是为了表现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图强”,图个人之强,图事业之强,最终是图国家民族之强。(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