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荫枢与毓秀桥
![]() |
陕西省韩城市有一座毓秀桥。此桥横跨澽水之上,因在韩城旧治金城之南,所以俗称为“南桥”。桥北紧靠金城南关,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连接秦、晋的咽喉之路。
桥下的澽水河不知疲倦地流淌着,不时泛起的浪花哗啦啦地打着旋,急切地向我们诉说着这座桥的来历,诉说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刘抚院三两银子卖桥”的动人故事。
刘荫枢,字相斗,号乔南,自号秉烛子。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生于韩城潭马村,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丙辰科进士。历任兰阳知县,吏、刑部给事中,户部掌印,江西赣南道副都御使,云南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任贵州巡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赐金归里,翌年病故,享年87岁。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刘荫枢回故乡韩城探亲,看到乡亲进城赶集,都被澽水河所挡,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决定用自己攒的钱在河上建一座桥,以方便家乡父老。当他把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除了夫人支持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觉得他应该把这些钱财留给子孙,再说他本人也需钱财养老送终啊!刘荫枢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若自己不努力读书,无知无能,我留给他们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只有他们自己奋发自强,将来才能有出息啊!”最终,一桥横跨澽水两岸,给南来北往的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刘荫枢也因此德行而誉满韩城。
过了几年,刘荫枢又一次回乡探亲,儿子对他说:“我们派人往桥头一坐,只要向每个过桥人收一枚铜钱,我们就有享用不尽的财富啊!”听了这话,刘荫枢想:“我建桥本是造福乡里的一件好事,没想到儿子竟然想以桥敛财,敲诈百姓。我活着时他还不敢这样做,等我死了之后,他要是这样做怎么办?我得想法子断了他这个念头。”第二天,刘荫枢便差人给韩城知县送去一张请帖,请他到家里来商量卖桥之事。最终刘荫枢象征性地以二两八钱银子,将桥卖与韩城二十八里村社,并立字据为证。此时,儿子着急了:“我们建此桥,已经倾尽了家产。人家当官,家中都有钱有地,您看看我们家有什么啊!”刘荫枢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年我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对得起朝廷和百姓。俗话说: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我造桥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们,现在卖桥却是为了你们!许多人做官敛财,致使儿孙骄奢淫逸,多堕落成纨绔子弟,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啊!你们自强自立,这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刘荫枢的谆谆教诲,终于使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令当地官吏和百姓极为感动,大家纷纷建祠立庙,以纪念其功绩。
300年来,几度岁月更迭,几多世事沧桑,毓秀桥依然默默地卧居在澽水之上。它不仅是刘荫枢功在桑梓的见证,更是为他清正廉洁的品德树起的一座丰碑!(秦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