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不沾公家一点“光”


  古代有一位姓闫的清官,有一天在灯下读上司的来信,读着、读着,发现信的后半部内容都是在讲自家私事,于是赶紧命令公差把官烛换成自己家的私烛,有人嘲笑这位官员小题大做。其实,乍看起来,这位清廉的官员是有点“较真儿”,看一封信这点小事,还得分清是公事还是私事,是用官烛还是用私烛,生怕沾官家的一点“光”,但仔细一想,这种公私分明的“较真儿”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现实中,我们有些干部与闫清官相比,恰恰缺少这种不“沾光”精神。有的公私不分,假公济私,借公营私,想方设法占公家便宜,最后一点一点陷入腐败泥潭;有的贪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不能自拔,形成腐败家族。
  春秋·吕尚《六韬·守土》说:“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意思是,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就将扩展为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大火;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摘除,将来就必须用斧头去砍。这是对防微杜渐的形象比喻。
  明·洪应明《草根潭》曰:“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说的是人的心中只要出现一丝贪欲,就会使自己的刚直不阿变得懦弱,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变得昏庸,使自己的纯洁心灵染上污点,结果是毁坏了自己一生的人品。所以古代圣贤把不贪作为座右铭。因此,公家的光一点不能沾,别人的便宜一点不能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