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从曹无伤之死说保密

公元前206年,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曹无伤,因为自己的一句“闲话”引发了那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也差点导致楚汉战争提前爆发。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项羽无意之中说出了这个小人物曹无伤的名字,而使局势立刻出现转机。最终“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而尘埃落定。

那么这个可怜的曹无伤,是怎么卷入这场激烈的斗争的呢?就是因为他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句话,可不简单,在两军阵前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情报,影响双方决策,引发战争。同样,因为项羽无意间说出了这个传递情报的曹无伤,导致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出现缓和,相当于亲手把自己的情报员交给对方。最后,沛公“立诛杀曹无伤”而掐断了出卖自己情报的源头。

汉成帝时代,孔光领尚书事十余年,掌管国家最高机密。孔光特别注意保密,他坚持把自己奏章、文件的草稿全部销毁。回到家,对兄弟、妻子和孩子,只字不提朝中政事。家人出于好奇就问他:“宫廷内温室种的树长什么样啊?”孔光听罢,眉头紧皱,沉默不语。这个“不言温室之树”的典故被传为保密史上的美谈。

孔子曾说过:“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无论是为君为臣,“密”也成就了许多历史人物。

晋武帝晚年,某夜宫中失火,武帝登上高楼观察火情。这时,他五岁的孙子司马遹连忙牵着他的后襟,把他拉到暗处说:“夜里突发意外情况,要格外加强警备,千万不能让灯火照着皇爷爷,容易被外人发现而产生危险。”虽然,这个小皇孙只说了一句话,可是却反映出他有很强的保密意识。武帝当时很惊喜,事后经常夸奖这个孙子,甚至他明知道太子是个傻子,也因为这个聪明孙子而没有废掉傻子太子。

梁武帝时,周舍与徐勉同朝为相。周舍掌机密二十余年,与人谈话滔滔不绝,还爱开个玩笑,却从无一字涉及国家机密。徐勉每写表奏,都要将草稿焚毁,以防泄露机密。一次,徐勉与门人谈兴正浓,有人趁机打听“风声”,他顿时一脸严肃地呵斥:“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看似“闲话”,无意失口,却断送了曹无伤们的身家性命,也引发过无数次的“鸿门宴”和“楚汉战争”。同样,千秋史册也留下“不言温室之树”的美谈,载入了“止可谈风月”的佳话,成全了“守口如瓶”的令名。(王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