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宰相的风度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虽然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但内心对张九龄赞赏不已。此后,每逢有宰相推荐或者引见重要官员,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原来,玄宗最宠爱的惠妃向皇帝进谗陷害太子。玄宗大怒,就告诉宰相要废掉太子。宰相张九龄就引用历史上帝王废储引发国家动乱的教训,劝谏玄宗力保太子,最后还警告皇帝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无可奈何。惠妃无奈又悄悄派亲信游说张九龄,并暗示他帮助废黜太子,就可以永保相位。张九龄痛斥惠妃说客,并将惠妃的卑劣行径报告玄宗。玄宗皇帝被气得雷霆大怒,加上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诬陷。玄宗皇帝罢了张九龄的相,但对张九龄为相的“风采”却是赞赏有加。
  像张九龄这样胸怀江山社稷,心系天下安危,而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甚至不顾自己生死得失,唐代宰相的风度随之翩然而至。唐代的524位宰相中,我们不仅能从“房谋杜断”的名相美谈中探寻宰相的气质,我们还可以从普通宰相的点滴史迹中领略有唐一代宰相当日的风度。
  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深秋,武则天见宫中梨树开花就采了一枝,带到朝堂上给大臣看,大臣们都恭贺说这是祥瑞之兆。只有宰相杜景俭提出反对意见:“现在是深秋季节,草木凋零,而这时候梨树反而开花,这是阴阳失调,气象异常,这是我们宰相的过错导致的啊。”说罢连忙跪拜谢罪。则天太后大为感动地说:“卿真宰相也!”是啊,宰相为百官之首,居股肱之臣,代君理民,而调和阴阳。杜景俭真有古大臣之风,与丙吉问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当朝宰相、谏议大夫裴夷直盯着唐武宗登基册牒(登基诏书),就是不肯签名认可,虽然后来被贬为杭州刺史也没有改变他的态度。他作为宰相对这次签名的利害关系以及产生的后果,肯定明了于心。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无谓的牺牲呢?因为,文宗皇帝病危弥留之际,大臣商定想从文宗的两弟弟中拥立一位“大者”(年长的)继位。安王李溶论年龄、辈分和才德既贤且长,符合“立长立贤”的传承原则。结果阴差阳错却迎立了另外一个弟弟——大个子颍王李瀍。文宗驾崩,颍王即位为唐武宗。他登基后,依惯例要发布继位诏书,向全天下宣告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可是,这个诏书需要全体宰相(唐代是集体宰相制)联合签名才成。而裴夷简正是看到武宗继承的不合法性,因而坚持“漏署”,其实是拒绝签名。虽然,他的拒签招致了武宗以贬官来打击报复,但却丝毫没有改变他对自己职权原则的坚持与捍卫。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这座丰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风采是整个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王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