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突围
“听我母亲说,她一辈子最难忘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友们一起经历的艰苦岁月。”8月底,记者在采访上海市纪委退休干部王齐时,听他讲述了他母亲的革命故事,以及一次令他母亲终生难忘的突围。
“我母亲舒文是安徽歙县人,读中学时就在家乡组织抗日歌咏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苏南、浙东从事多年抗日工作。1940年,组织派她前往位于苏南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妇女和民运工作。在此期间,她与时任丹南中心县委书记陈洪结婚。”王齐说。
据王齐介绍,1941年“皖南事变”后,茅山根据地的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日伪军对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妄图消灭抗日力量。针对这一形势, 苏皖区委决定,丹南中心县委和江(宁)当(涂)溧(水)句(容)中心县委合并,成立(溧武)路北特委,陈洪任书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茅山地区展 开抗日斗争。
“为了打破日伪扫荡的‘囚笼政策’,陈洪和我母亲来到新四军16旅,带回一个独立团准备到茅山地区开展反扫荡斗争。就在他们随部队到达句容县岗南村的那天晚上,发生了令我母亲终生难忘的一场突围战斗。”讲到此处,王齐的眼睛噙满了泪花。
他说,当部队准备露营休息时,突然远处枪声大作。原来,日伪军尾随他们偷偷摸了上来。陈洪提枪奔出去指挥迎敌,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背包便跟着队伍赶了上去。部队刚翻过一个山岗,便与敌人交上了火。
突遇偷袭,独立团猝不及防,加上夜深天黑、联络不畅,战斗打得很被动。为了保存实力,部队边打边撤。陈洪带领一个连奋勇抗击,掩护其他同志冲出重围。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敌人不敢贸然追击,渐渐退去。
部队集中后,舒文始终找不到陈洪,心里焦急万分。后多方打听才得知,他在部队后撤时因腿部中弹被俘。
“独立团返回新四军16旅旅部后,旅长、政委都安慰母亲,劝她不要难过,组织上正在积极营救。可是不久,日伪军的扫荡部队又与16旅在溧阳塘马地区激战, 战斗中旅长、政委壮烈牺牲。”王齐说,后来,组织上安排他母亲到苏北的新四军18旅开展民运工作,并安排她进入华中党校,参加党的整风学习。
“学习期间,有一天母亲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陈洪竟然也来到了党校学习!夫妻二人在战乱时期不期而遇,喜出望外,如在梦中……”王齐说,原来,陈洪受伤被俘后被押往南京,后经新四军军部联络部营救获释,于1942年秋进入华中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听母亲讲,党校学习结束后,陈洪和她奉命南下,被派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陈洪担任四明地委书记。可惜仅仅一年后,1943年,在日伪军 对浙东根据地进行围剿时,陈洪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王齐对记者感叹地说。几年后,他母亲与他父亲王龄结婚,婚后生下了他。
采访结束时,王齐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不能消散在历史中,应该让年轻人永远记住这些故事,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把‘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徐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