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家书摘录


毛泽东和文家表兄嫂等合影,摄于1953年。

毛主席亲笔家书节选

运昌吾兄:

莫立本到,接获手书,本日又接十一月十六日详示,快慰莫名。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至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在湘开办军校,计划甚善,亦暂难实行,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前由公家寄了二十元旅费给周润芳,因他系泽覃死难烈士(泽覃前年被杀于江西)之妻,故公家出此,亦非我私人的原故,敬祈谅之。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

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不知你知道韶山情形否?有便请通知我乡下亲友,如他们愿意和我通信,我是很喜欢的。但请转知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

刘霖生先生还健在吗?请搭信慰问他老先生。

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我的身体比前两年更好了些,请告慰唐家圫诸位兄嫂侄子儿女们。并告他们八路军的胜利就是他们大家的胜利,用以安慰大家的困苦与艰难。

谨祝兄及表嫂的健康!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七日

文运昌(1884-1961年),名士荇,字运昌、咏昌,湖南湘潭人。他是毛泽东八舅文玉莹的次子,比毛泽东长9岁,早年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县立师范学校,是当时湘乡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不仅极力帮助毛泽东走出风气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供毛泽东阅读学习,用新知识开阔毛泽东的眼界。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文运昌交往非常密切,对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1925年毛泽东曾以“养病”为名,回韶山发动农民运动,与文运昌在一次聚会时险遭被捕,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文运昌长得有些像毛泽东,结果他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捕,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文运昌与表弟毛泽东取得了联系,写信要求到陕北工作,被毛泽东以“此处并无薪水”为由谢绝。

在韶山毛泽东遗物馆还陈列着一封五十年代初文运昌写来的请求照顾亲友的信,信中共列了15人的姓名、年龄和文化程度,说“以上14名(实为15人)均是高小生,体格强壮,可为技工学徒,内商山一名可入育才学校,葭知和爱兰二女子‘最优’等,可深造。均请田秘书设法培植一下并候指示祗遵”。

按照文运昌的理解,情同手足的表弟毛泽东当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亲戚们的工作、学习问题,信中提到的这些人有一定文化、身体健康,并没有要官要权的非分之想,只是想离开家乡外出工作、学习,谋得一条生活路子,并不算太过分的要求。追溯毛泽东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祖父家的“棠佳阁”度过,他得到了舅舅、舅母等亲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与表兄弟表姊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这封信转送到毛泽东手里,他在信的页眉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除文运昌外,家乡亲友给毛泽东写信的很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是频繁地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帮助调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者解决求学、入党等问题,有的还亲自来到北京。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毛泽东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他还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