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女杰”邱一涵
邱一涵(1907-1956),字信珍,女,湖南平江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军长征中的“军中女杰”。1943年后,先后任抗大四分校、华中雪枫大学、华中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首任纪委书记、监委书记。
1928年,邱一涵与袁国平相识,一年后两人结为伉俪。1934年夫妻二人一起参加了长征。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夫妇因共同献身革命、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新四军直属队的三对模范夫妻之首。“皖南事变”发生,袁国平牺牲后,邱一涵擦干眼泪,以对党的百倍信仰和忠诚,更加努力地投入党的工作,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邱一涵百年诞辰之际,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撰文说,她有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老将军陈锐霆题词称颂她品德高尚,有口皆碑。
1946年4月,华中雪枫大学在高邮古镇界首成立,粟裕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工作作了肯定,称赞邱一涵是一位好政治部主任。在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期间,邱一涵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她的胳膊在江西吉安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了重伤,一直肿痛。为了照顾她,上级发给她一瓶鱼肝油丸,她却不肯服用,派人送给校医院的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些罐头,后勤部门悄悄给她留下几罐,她知道后,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送给缺少营养而患病的学员。有人说她是老一套,她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邱一涵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学员大队行军途中,她发现身后的马在吃大田里的秧苗,立即教育警卫员小李:“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1948年,因为工作的需要,邱一涵带儿子袁振威来到大连。儿子进了大连“三八”子弟小学。当时大连已经解放,小振威仍然没有见到朝思暮想的爸爸,邱一涵说爸爸在前方部队当炊事员。一天,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父母的职务:有司令员、军长、政委、教导员……问到小振威时,他很自豪地说:我爸爸是炊事员。同学们一听都哄笑起来。小振威哭着回家,扑到邱一涵怀里。邱一涵说:“司令员、军长、政委、教导员、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炊事员烧饭,所有的人都得饿肚皮,就无法打仗,更无法打胜仗。当炊事员光荣啊!”为了给儿子树立朴实的人生观,邱一涵让儿子转入普通小学。她说,必须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
新中国建立后,邱一涵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监委书记。在领导全省纪检部门惩治腐败的斗争实践中,她坚决执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对犯了错误的同志,始终采取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在此期间,《新华日报》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案例。
徐州地区有一名县委副书记,在全国解放后,革命意志衰退,经营个人安乐窝,侵犯了群众利益。他的错误被检举揭发后,报请省委审查时,当时有个别领导曾提出:开除党籍,并且建议政法部门从严处理,处以极刑。邱一涵认为:开除党籍是必要的,但这个人没有造成重大危害,且有悔悟之心,应宽严适度。复议时,省委领导同意了她的意见。此案的处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震动,群众认为共产党严格按纪律办事。
在生活中,邱一涵也是一个严格遵守纪律的人。一次课外活动,儿子袁振威没有请假,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邱一涵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他,并告诫说,纪律是胜利的保证,必须自觉遵守。后来,袁振威得知,自己的母亲一直也是这样做的。还在皖南教导队时,邱一涵已经怀孕几个月,可到十几里外的军部开会却拒绝坐车,坚持步行。从此,袁振威再也没有做过违反纪律的事。
邱一涵就是这样,以身作则,用行动捍卫了党纪国法的神圣和庄严,为百姓挣得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同时更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
1956年11月2日,一代“军中女杰”邱一涵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11月5日被安葬在南京市雨花台畔的菊花台,与袁国平同志合茔。民政部为她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为了纪念在高邮工作过的邱一涵等烈士,2011年4月,高邮市纪委监察局和界首镇正式启动了华中雪枫大学旧址的修缮和布展工作,并于今年4月顺利开馆。修缮一新的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展馆将被作为扬州地区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晏震宇)